【第120期】他鄉變故鄉:「南水北調」工程移民落地生根

文/李偉

白墻灰瓦的徽式民居排列整齊,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戶,整齊的太陽能路燈排列在路兩邊。村衛生室、農家書屋、健身廣場等設施一應俱全,這是湖北省鄖西縣安家鄉瓦房溝村的新景象。

為改變村民們落後的生活面貌,瓦房溝村通過生態移民項目,將住在山上的村民遷到山下公路邊,建設移民新村。

「苦日子算是熬出頭了!」60多歲的村民鄭克明回憶起祖輩居住的舊房子一陣唏噓:「那個時候守著兩間土坯房、兩畝口糧田,最讓人提心吊膽的是,外邊下大雨,屋裡下小雨,大人小孩晚上邊睡邊往乾地挪,真沒辦法。」

鄭克明的新家是兩層徽式建築,一樓有客廳、餐廳、厨房等,二樓是大兒子結婚用的新房。「全家4口人住得寬敞,還裝了太陽能,天天都能洗澡。」據介紹,政府把地基三通一平,還給予每戶1.5萬元(人民幣)的補助。目前,移民新村建有26棟整齊劃一、徽式風格的建築,每棟兩單元兩戶,共52戶。院落前面,村裡還整治梯田,每家都有5畝左右的當家田。

瓦房溝村村民的變化,在地處秦巴山片區的湖北十堰市並不少見。湖北省十堰擁有82餘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相當艱巨。據十堰市扶貧辦主任彭文軍介紹,近幾年來,當地已經完成扶貧搬遷1.3萬戶,創建生態家園村100多個。

未來,十堰還將通過易地搬遷,將不適合生産居住的10萬戶、32萬人進行搬遷和危房改造,加大對城鎮、中心村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就近就地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故土難離,然而現實中,多少人不得不告別家鄉,他鄉變故鄉。其中不乏為了保護、修復一個地區特殊的生態而遷移,易地而居。位於湖北團風縣的黃湖新村,就是一個丹江口水庫移民外遷村。

南水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旨在緩解中國大陸北方水資源短缺的現狀。中線工程已經正式通水一年多,向京津冀豫地區送去一泓清水。在這個工程的背後,湖北省十堰市5個縣市區18萬多人口,以及河南省淅川縣16萬人口告別家鄉,搬遷異地。

黃湖新村是中線工程近200個外遷移民安置點之一。大約5年前,來自鄂西北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的874戶3721人,跨越千里,在這裡安家落戶,逐步找到了比過去在偏遠山區更為多元的致富出路。

不久前,投資300萬元的老年活動中心和集貿市場投入使用,現代農業示範園預計今年「五一」開園,大米加工廠也將在年內投産。

4年前隨父母遷來的趙偉琴,在老家時她是留守兒童。學校離家太遠,每天早早出門走山路上學。遷來後,父母在家門口的工廠上班,她在離家幾分鐘車程的中學讀書,「感覺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黃湖新村正在謀劃太陽能發電項目。趙久富說,村裡有200多畝的低産田,還有村民的屋頂可以出租建設太陽能電站,建成後有20多年的收益期,每年收入可以過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