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江英士
參加本屆大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台籍全國人大代表共有13人,他們是通過協商選舉會議選出的,每5年換屆。根據大陸的相關選舉法及選舉方案,本屆台籍人大代表從大陸四萬四千四百多住在大陸的台灣人中選出。新當選的13名人大代表是:孔令智、朱台青、江爾雄(女)、楊曉紅(女)、汪毅夫、張雄、張曉東、陳軍(女,原住民族)、陳雲英(女)、陳清海、陳蔚文、符之冠、廖海鷹。
這13名當選代表大多是在大陸出生的台灣省籍人士,是1949年以前在大陸生活的台灣人的後代。他們中有大陸政府機關領導幹部,也有在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以及經濟界的代表性人士,有的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有的來自中西部地區。
台籍代表的人生軌跡
汪毅夫,本屆人大代表台灣團團長,祖籍台南的知名學者,擁有許多頭銜,既是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也是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更曾擔任過福建省副省長。
汪毅夫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1998年至2008年擔任福建省副省長。曾出版過《中國文化與閩台社會》《閩台區域社會研究》《閩台緣與閩南風》《閩台地方史研究》等15種專著,是大陸知名的台灣歷史、社會文化研究專家。
汪毅夫的曾祖父汪春源是科舉史上最後一位台灣進士,聽聞清廷割台後悲憤交加地發起「公車上書」;祖父汪受田,在台灣即將光復時也曾積極提供很多建議;曾任兩屆大陸政協委員的叔叔汪慕恒,早在1990年就呼籲重視保護台商合法權益,引起了台灣媒體關注。
在13位台籍人大代表中,著名台籍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妻子、教育學博士,本屆已經是第三次當選大陸全國人大代表了。陳雲英出生在台灣宜蘭,1983年赴美留學,1987年來到大陸,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和特殊教育研究,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她稱,自己是「台灣培養、美國深造、大陸成材」的典型。
每年陳雲英都回故鄉宜蘭一到兩次。談到對宜蘭的觀感,她說,宜蘭的建設很可喜,「後悔沒有早15年在礁溪買一座房子,否則現在回去就能在那裏度假了」
。她說,作為「台北後花園」的宜蘭,仍然保持著最美麗的海岸線,風景依舊迷人。
符之冠來自海南,是海南省台聯會長,是生活在大陸的第三代台灣人。1939年,日本侵佔海南島後,不少台灣人被強徵前往進行「開發」,符之冠的外公就在其中。十年後,外公回了台灣,外婆不捨離開故鄉海南,帶著符之冠的母親留下了,這個家從此分隔兩島數十載。直到1993年符之冠的母親才聯繫上台灣的親人。可惜,他母親回到台灣老家時,外公已經離世。
台籍代表的議案
每年兩會是人大代表提案的重要時刻,台籍人大代表也不例外,在開會前也進行一連串的調研「備課」,他們的關注點涉及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往來的諸多領域。例如,怎樣通過深化合作,提振經濟發展動能,推進企業轉型升級,進而助益改善民生;又如,怎樣採取積極有效舉措,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合作,鼓勵、支持台灣年輕一代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以及怎樣創新形式、拓展內容,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等等。
陳蔚文人大代表去年參加了台灣農民創業園的調研。他說,自2006年以來,大陸共設立了29個國家級台農創業園總體進展較好,但是各地發展不平衡,他由此提出建議:給予台創園土地用地指標政策傾斜,靈活寬鬆;設立台創園專項基金,降低融資門檻。
另一位台籍人大代表陳軍議案,台灣文創產業起步早、品質好,但缺乏市場,與大陸有互補性,要積極搭建文創交流新平台,特別是讓兩岸青年共同參與,以增強文化認同感。他建議,在台生就讀省區市,設立台青文創園,鼓勵台青自助創業,提供創業平台機會。
陳雲英則認為,現在兩岸學術交流很活躍,但需要進一步提升。比如在兩岸學術交流中,可更多邀請中青年高級知識人才來大陸參加學術活動,邀請台灣學者到大陸從事半年到一年的中短期講學,開放地方院校招聘台灣知識人才,參與到大陸研究項目中來,給台灣知識份子提供更多事業發展的機會和空間。
代表楊曉紅的議案則指出,台灣與大陸西部省區市交流日益頻繁,西部高校對台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今後大陸應積極主動創造條件,吸引台灣青年到西部求學、就業、創業。她建議,設立西部地區海峽兩岸青年交流基地,在重慶、昆明等地設立創業基地,提供培訓、政策解讀、創業投資等一系列服務。同時,建立網路平台,介紹大陸政策、規劃、法律法規、風土人情,給予台灣創業者足夠的風險警示和創業指導,幫助增進瞭解和準備。實行創業資金補助政策。鼓勵大陸企業與台灣創客合作,實現人才共用,提高創業成功率。
另一位台籍代表江爾雄則針對當前兩岸交流現狀建議,一是海峽論壇邀請台籍老兵組團參加,二是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從消除隔閡、增進瞭解、消除矛盾的角度,促進深層合作。此外,朱台青代表在議案中提出,首先,擴大兩岸貿易產品社會認證、分類監管,推動兩岸機構建立結果互認機制,促進兩岸經貿合作發展。第二,加快檢驗參數比對,建立合作機制,兩岸考慮共同設定採信特殊產品認證,提高效率、降低通關成本,避免雙重檢驗。第三,共建檢測機構,商定名單,以點帶面,建立公認機制。第四,建立資訊平台,共用消費品安全資訊,推動入境產品快速驗收、免徵免辦,整合優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