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期】從大陸走向國際:中國人民大學台生陳映中

文/程朔

「我參加過的社團活動有很多的。記得剛剛進入人大的時候,從學生會到街舞社,參加過11個社團的活動,因為我喜歡結交朋友,通過社團,確實能結識很多優秀的朋友,非常開心。舉例,我最好的朋友都來自辯論隊,因為當一群人為同一個目標一起熬夜奮鬥一個星期後,彼此間戰友的感覺自然就會出現了。」

「目前,我是人大法律職業發展協會的外聯部長、法學院藝術團器樂團副團長、法學院辯論隊公關部長,不過,現在對我來說最重要的社團,是海峽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這個協會,傾注了我很多的心血,我是它的創始人、第一任會長。」

身高1.88米的陳映中,身形修長、面目清秀。除了跑步、參加辯論之外,閒暇的時候,他會擺弄起長笛或者薩克斯,古典曲目和現代曲目都不拒絕,最喜歡吹奏Kenny.G的《回家》。

陳映中1995年出生在台北,小學五年級之前,一直生活在島內。2005年,陳爸爸、陳媽媽到大陸做生意,一開始是在廣州,後來到了北京。映中是家中的獨子,也隨著父母先落腳廣州,之後駐足北京。

「我上中學,是在北京四中,那可是名校啊!」映中說,所以他參加港澳台全國聯招考試的時候,成績很好,對自己也很有自信,就將人大法律系作為第一志願。「雖然不是唯一志願,也填了別的學校作為二志願,但說實話,我就沒想過,會到別的學校、別的專業。」

立志學好法律以服務社會

「我選擇到人大讀書,一個原因是因為父母都在北京,不想離開他們太遠;更重要的原因是覺得,人民大學是大陸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佼佼者,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並且知道人大的法律專業排名也是相當靠前的。」映中表示,對於法律專業的興趣,是他當年報考人大的最重要原因。他從小就有當一名律師的志向,高中畢業時,更是開始設想將來要為海峽兩岸同胞們的法律事務服務,運用專業知識,推動兩岸交流發展。

「因為興趣在茲,所以我的學習成績非常好,所以可以透露個獨家新聞給你。」映中告訴我們,他要乘飛機去往愛爾蘭,到都柏林大學作一個學期的交換生了。「偷偷炫耀一下,我可是人民大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有機會參與對外交流的台灣籍學生!在愛爾蘭的學費全免,學校還會有獎學金補貼!」

申請交換,映中首先要通過校內選拔。報名的時候,他要出示合格的學習成績、英語成績,獲准後,學校會派遣主管對外交流交換的老師對報名者進行面試。面試合格學生的材料才會被交給對方學校審核通過。

「最辛苦的是準備面試那一關。」那段時間裡,映中可是忙活了一陣子,簡歷和個人優勢闡述,是最容易準備的;「動機函」,則需要費很多腦子去構思。申請去往都柏林大學的有7名同學,能夠成行的只會有兩位。經過一番努力,憑藉出色的英語基礎、紮實的兩年專業課學習,映中成為兩名獲選者之一。

「我將來還想出國學習,所以大學期間如果擁有了這樣一個出國交換的機會是再好不過了。」映中表示,男孩子不能作井底之蛙、固步自封。雖然國外的法律體系與中國大陸的法律體系有許多不同,但是在分析案例的法的精神這方面,彼此還是互通的。尤其,將來如果從事涉外法務工作,那麼在國外學習一段時間,不但能夠了解、熟悉國際法、國際商法,更大的好處是能了解不同的思維和文化心理,這很有助於幫助兩岸的中國人打好國際官司。

「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強調法治啊!大陸的法制建設還在不斷完善的階段,從這個意義上,了解、研究別國法制的科學之處,是很重要的。」能夠聽出,映中心中的使命感很強烈,「我是人大法律人,我這次外出交流學習代表著人大法學院,我會珍惜每天的學習時間,為將來在法務領域服務好兩岸同胞做好充足準備」。

熱心社團活動推動兩岸交流

陳映中在人民大學創辦的海峽文化交流協會,每年都會負責學校國際文化交流節上台灣展位的準備,平時則經常組織台灣同學聯誼活動,推動兩岸間文化交流。

「我的外公外婆還在台灣,所以我基本每年暑假都會回台灣。每次回去的時候,都會遇上一些小尷尬。」 映中從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起創辦海峽文化交流協會的原因。

映中雖然出生在台灣,但是小學五年級時候就隨父母到大陸生活,言談時候,話語中早已經沒有多少「台灣腔」了,以至於很容易被台灣鄉親誤認為大陸人。誤認為是大陸人之後,又會怎樣呢?

上一個暑假,映中與人民大學中其他幾名台生一起回台北做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在台大找大學生做問卷時,映中開口向人家提問,被很多人都直接拒絕;可是同組另外還保留有很濃重台灣口音的女生拜託人家「可以幫我填一下問卷嗎?」的時候,所問到的人竟然都同意幫她填問卷!明顯的差別對待,雖然講起來可笑,但卻是真實發生在映中身上。映中很是鬱悶,「為什麼有些台灣人就這麼不喜歡帶有北京腔的台灣人呢?其實從『太陽花學運』開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台灣學生、台灣人,為何在涉及到與兩岸的事務有關的時候上,會表現出比較敏感、激動?」

「其實作為民進黨執政時代來到大陸的台灣人,我在大陸也曾經被敏感過。」映中比較說,那時候,他自己對某些事情的做法或者看法,經常會被身邊的大陸朋友詰問,「哦,你們台灣人都這樣想,都這樣做麼?」這樣的詰問,往往會讓映中很感無奈,「我的做法只代表自己,怎麼會能代表2300萬人口那麼多?這我可受不了,壓力山大啊!」 慶幸的是,映中後來還是慢慢地融入到了大陸的普通人群中,並且還因為身邊人心貼心交流帶來的溫暖和感動,擁有了較強的集體歸屬感。「雖然我來自台灣,可是我只是億萬顆水珠中的一分子,並不特別。」

映中認為,目前,兩岸對彼此都有認識的局限,只有通過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入的交流,才能推動兩岸人民拋開固有成見,最終攜手共進。「誠然,也許來過大陸、了解這裡後,有一些台灣人並不會改變固有的想法,但他原來的思想,仍然會有新的衝擊。」他再舉例說,一名台灣中正大學到人民大學的交換生曾悄悄地對映中說,「發現身邊的大陸同學其實還挺單純可愛的哎,而且對人也都蠻友善的,很大方。不像之前我知道的都很野蠻的樣子」。那學生對著映中講了一系列新的發現,在那交換生眼中,還真有一種發現新大陸的感覺。

「我創設海峽文化交流協會,就是為了服務於兩岸年輕人的交流交往更好開展。」陳映中表示,推動相互交流交往,是人民大學海峽文化交流協會所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希望協會的活動能夠幫助越來越多的人放下成見,用心去感受和發現對方的同與不同,從而和諧相處,互相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