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我在雲南大學的日子

♦ 文/李廣演(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三年級)

「開早上八點的課會不會太早,要不要改十點?」一句話,道盡了台灣民主文化的美麗,與哀愁。 如果美國是一池文化的大熔爐,而台灣,也就好比是一道多國文化的小雜燴,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台灣在亞洲特有的政治發展與社會素養,在承先啟後的各項進步領域中,民主開放的普遍價值滲透在台灣的各個角落當中,但也因為穩定發展帶來的安逸,以及個人意志的展現得到舒張,某些時候年輕人還是會混淆了本份與權利之間的價值,踩在紅線單索上得過且過。

會選擇到雲南大學交換,首先是不想再成為分組報告時的英勇隊友,也不願意再做早八課的家教對象,不是私校如此,到國立大學旁聽也是這樣的情形,可見這樣的校園文化已經在全台灣大學生的共同默契下成為了一種規矩,連老師都要跟著遵守。到大陸交換,要的是碰撞、火花,也乘著佛光大學與大陸多所大學的簽署交換,幸運成為兩岸交換生的其中一員,而雲南則是因為在電影中看過動人的風景,希望借此增廣見聞,用雙腳來體驗螢幕中的美好。

為什麼肯定到大陸就會有碰撞的機會,是因為聽到學長姐的交換經驗,得知對岸的學習風氣與自己的想像相差不遠,然而到了當地,確實感受到唯有讀書高的壓力猶如空氣般散落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在集中管理的社會文化中,黨的政策就像皇后的貞操一樣不容懷疑,泱泱大國的統治文化裡,個人也遑論所謂的抱負與夢想,更多的是認份和死命地拼生計,教科書裡的真味,也不是在台灣吃慣了小雜燴的人能隨意品嘗到的。

除了社會觀察之外,必然少不了一個人的旅行,然後閱讀最生活化的書本。旅行,能將自己置身於陌生的環境裡,看自己想看的、吃自己想吃的,會開始明白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開始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例如,去了一趟大理,當地人情風俗更是把內地慵懶的氣息培養到最極致,搭配上每天的萬里無雲,當年爾康承諾紫薇要私奔到大理度過一生,我終於知道原因了。在電動車環洱海的幾十公里路程中,在後照鏡裡看見最豁達庸俗的自己,沒有任何人認識我,這樣的心靈解放才映照出平時受了多少規範的壓力,看到自己受社會限制的外在我,連自己的內心都心疼自己,並且在瞭解自己之後得到了最徹底的自由。

古城裡的商品包羅萬象,要買記得要砍半價;洱海盪漾著的淳淨,讓人在倒影上幻想出自己的晚年,同時也有此生足矣的念頭。然而台灣啟程之前的想像:下蠱、落後,完全在實際生活之後自我打臉,其中最深刻的是「我就是用自己的想像在想像世界」的收穫,未知,阻礙了每個人內心那顆想飛的心,但請別忘了,所有的收穫還是來自於未知,一道料理在上菜之前就能預料它的味道,那就沒有意思了,這也不是出外需要做的事。

兩岸之間的文化,是花了八輩子也體驗不完的,每個人來到大陸交換的出發點和企圖心也不盡相同,這都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態與行為,所以我的生活當然也就不會複製在任何人身上,但也就是因為這樣,每個人的生命章節才會各自精采,分別綻放獨特的生命張力,就待時機成熟,換你/妳來分享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