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期】兩岸三地京昆藝術家在滬獻演「當代昆曲藝術周」

【新華社∕上海】香港著名實驗戲劇藝術家榮念曾、台灣京劇梅派傳人魏海敏、大陸戲劇梅花獎得主張軍等連日來在上海齊集一堂,為戲曲觀眾奉獻了精彩的「2015當代昆曲藝術周」系列演出。

兩岸三地知名藝術家不僅獻演了《販馬記》等傳統劇碼,還通過「實驗戲劇」的形式,邀請上海、江蘇等地知名昆曲人,演出了四幕「後現代」舞臺小品,令戲曲愛好者一飽眼福的同時,也引發熱烈討論。

在香港實驗戲劇領域有開路先鋒之稱的榮念曾,執導著名昆曲演員沈昳麗、張軍等通過抽象思維,對昆曲600多年發展史進行反思,進而對「唱念做打」等京昆基本功進行了「後現代」的解構,呈現了以「黑、白、灰」為主基調的「後現代」舞臺表演。

「我一直希望通過舞臺,引導昆劇演員去思考自我,打破固有的束縛,表達藝術家自身的想法。這對於當代中國知識份子去挖掘傳統文化、挖掘昆曲文學性背後的東西,非常重要。」榮念曾說。

參加此次「舞臺實驗」表演的昆曲演員沈昳麗說,劇碼《題曲》源自其個人幾年前在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提出的創作構想,經過近3年的磨礪和改編,這一反思昆曲中古典人物杜麗娘、喬小青等人心路歷程的抽象作品,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除了《題曲》,上海「2015當代昆曲藝術周」還呈現了榮念曾執導的《散花》和《夢短夢長》,以及劉曉義執導的《鄭和的後代》。這種「實驗戲劇」表演與昆曲元素的結合方式,受到了年輕觀眾的好評。對兩岸三地藝術家探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式表演,觀眾則期待能多多益善。

「2015當代昆曲藝術周」由上海大劇院、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等聯合主辦,圍繞昆曲的表演、音樂、講座、工作坊等不同的感官體驗,引領觀眾領略當代的昆曲藝術,今後將每年定期舉辦。(記者∕許曉青、周文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