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關注G20峰會:美國不應繼續做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絆腳石」

♦ 文/劉暢

世界經濟經歷了多年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後,無人懷疑戰後不斷演變形成的現有國際金融體系存在缺陷,需要隨時代變遷而進行改革升級。

然而遺憾的是,因華盛頓的不斷阻撓,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幾年前提出的旨在改革現有世界金融體系的方案仍被擱置。

G20第十次峰會即將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國際輿論認為,與會各國領導人應在此次峰會上就實施這一改革方案達成進一步共識。

簡單來說,改革方案的核心就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中擴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充分體現他們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權重。

IMF和世界銀行的核心地位源於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制度安排。當時二戰即將結束,世界各國急需建立全球金融體系,以恢復世界經濟和金融穩定。

美歐在這個體系中的主導權確實反映了當時的世界經濟格局。然而,國際社會此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但這兩大機構的決策權仍然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2010年末,IMF向著國際金融改革的正確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它同意將總份額增加一倍,增加新興市場以及代表性不足的成員國的份額,並同意改革執行董事會的修訂案,以保證其更具代表性。改革方案一旦生效,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和表決權份額將分別上升6.2%及5.8%,執行董事會將增加兩個新興國家。

目前,已經有144個國家批准了這項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很多像英國、法國、韓國和日本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友。然而,擁有最大表決權份額的美國卻拒絕批准改革方案。一些美國官員錯誤地認為,改革會威脅到美國在IMF重要決定中長期持有的否決權,卻有助於擴大中國大陸的影響力。

這些擔心和疑慮完全是誇大其詞,絲毫經不起推敲,因為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既不是為了建立一個旨在削減美國主導地位的新世界秩序,也不是以犧牲發達國家的利益來擴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美國仍然保留其在IMF所享有的實際否決權。

事實上,推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集中國際社會的力量,改善當前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防止金融危機再次爆發。

美國長期拖延改革方案的自私做法已經激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失望和批評,也侵蝕了IMF的信譽及其合法性。

如果美國繼續拖延批准改革方案,阻撓改革,有人建議其他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儘快另尋它途,以幫助國際金融體系重獲「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