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志在從事兩岸關係發展研究: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博士生羅鼎鈞

♦ 文/記者:程朔,實習生:馬雨薇、張文靜

羅鼎鈞,一個相當「有分量」的名字!而且人如其名,或許是退伍不久的原因,那一副身板,看上去相當的壯實!羅同學的談鋒也很健,3位來訪者的問題並不多,收獲卻是大大!整理錄音資料時,發現120分鐘的素材中,近110分鐘內容是有效的,而且其中很多觀點,絕對「富礦」!我們這次將用盡可能多的篇幅,用來介紹羅同學的所想所論。

面前這位帶著眼鏡、身體壯實、皮膚超白淨,說話時喜歡略微低頭的羅同學是台北市人,現在清華大學攻讀公共管理專業博士學位。據他自己介紹,羅家祖上是在清朝道光年間,由福建泉州遷至台灣定居。

負笈清華因為心繫兩岸交流

羅鼎鈞在台灣學習的是法律專業,2014年服完兵役之後,到大陸從北邊的吉林長春遊歷到南邊的福建廈門。

一路走來,羅同學發現到台灣許多領先大陸的細節,同時也看到大陸相對進步的那些方面。他邊走邊想,兩岸是否可以、以及具體怎樣互用對方所長補足己方所短,實現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呢?這樣的問題在旅行途中不斷在腦海中浮現,旅行結束,羅鼎鈞也有了一個決定,就是帶著問題到大陸攻讀博士學位。

羅同學的父母在島內都是公務人員。據他說,父母的收入應該和北京公務員是差不多的。羅同學家中還有一個比他小一歲的弟弟,正在台灣讀書。對羅同學到大陸讀書的決定,羅爸爸、羅媽媽認為,不管怎樣,只要是孩子的意願,且是有利於孩子個人發展的,就都會支持。

羅同學初到大陸是在上小學的時候。當時曾隨父母到大陸旅遊,當時的第一印象是覺得大陸物價好低!而且在導遊的解說下,各種好奇接踵而來,那次旅行後,他開始查閱介紹大陸的書籍,有機會就到大陸遊歷,他在長春還居住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說到選擇清華,他認為清華的學習、學術氛圍很好,有利於學術交流以及自我的提高。但是他覺得,與台灣相比,雖然這邊老師會要求很嚴格,學生們也研究能力很好,但在創新方面稍嫌欠缺。

羅同學希望畢業後留在大陸做研究工作,甚至也有想過把家安在大陸。他告訴我們,自己挺喜歡大陸女生,因為感覺大陸女生總體上比台灣女生要成熟、強勢,如果能遇到心儀的姑娘,他會去嘗試「在一起」。畢業後的工作,羅同學的第一取向是大學教授,抑或是科研人員。而學術方向,就是兩岸主題,他希望在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年交流方面多想一些問題,多做一些探討。最近,羅同學正在編輯一本名為《到台灣讀書去》的圖書,決定在大陸出版,內容是介紹台灣高等教育給大陸年輕人。目的正是希望能為兩岸年輕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了解助力。

談到編這本書的初衷,以及對兩岸交流相關問題的理解,羅鼎鈞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現在必須深思的問題

2014年台灣學生「反服貿」事件的發生,說明了台灣年輕一代對於大陸的生疏與隔閡。

其實,引發那生疏與隔閡的動力是在李登輝時代就已經開始運作了。李在上個世紀末期開始在島內推行「認識台灣」系列教科書,讓學生首先學台灣的歷史與地理,然後再學中國史及中國地理,後面還要學習世界史及世界地理。這個「同心圓」史觀在陳水扁時期又被不斷強化。在「去中國化」時代的教科書上,台灣歷史及地理都獨立於中國歷史及地理之外,這使很多台灣80後、90後青年對於「中國」的概念模糊化了。

另外,衰退前一段時間高速發展帶來的生活安逸,已經令島內相當一批年輕人沒有在繼承祖輩父輩艱苦打拼的創業精神,而是安於「小確幸」的保守生態。一方面,他們仍然習慣或說留戀自己已經開始洋裝西餐,而大陸人還吃不起茶葉蛋的那種俯視感,尚不能習慣於近10年來台灣相對停滯而大陸高速發展的新常態;另一方面,大陸百姓、特別是年輕人因為生存競爭而表現出的打拼活力,也令不少台灣年輕人心生「感喟」!許多在陸台生都表示,在大陸同學面前感覺學習壓力比較大(不少不甘安逸的台生到大陸就學,也正是由於看重大陸學習環境所具備的內在推動力)。

上述狀況影響下,再加上兩岸對峙多年的遺留因素所致,台媒對大陸的報道也總是放大負面新聞,比如土豪揮金如土、低素質人群落沒道德等等。這無疑會令媒介素養略嫌薄弱的年輕世代,在藍綠對立、民主跟民粹綁架在一起的情況下,對於兩岸關係發展更加的缺乏正面能量。

如果任由現今年輕一代認識誤區的存在甚或發展,未來10年、20年的兩岸關係,必然會出現新型態的危機與挑戰!這是身為兩岸青年的我們現在必須深思的問題。我覺得,未來幾年,即便假如民進黨上台執政,首先兩岸交流發展的態勢不會倒退,兩岸關係從2014年起,應是進入了高速發展後的穩中有進的時期,比如近期就開放了第四批的陸客赴台個人遊城市;其次兩岸間仍要開展更多交流,特別是年輕人間的交流,使得更多的島內學子到大陸求學、就業甚至定居,更多的大陸年輕人到台灣就讀、參訪,他們將在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兩岸年輕人需要更多的相遇相知

對於兩岸民眾而言,關於兩岸關係發展,大家其實更多是關注經濟的向好和民生福祉的提升。21世紀第二個10年雖已幾乎過半,但全球經濟依舊處於美國次貸危機以及隨後的歐債危機所導致的衰退的陰影下,世界各大小經濟體大都至今尚未完全走出經濟不景氣的局面,大陸和台灣也不例外。提振經濟,互惠共榮,共同提升兩岸民眾的生活滿意度,這個由於經濟衰退而帶來的百姓民生需求,可以看作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天時條件。

2008年以來,在眾多前輩和同仁的辛勤努力推動下,兩岸交流合作日趨頻繁,兩岸關係的發展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無論是從制度改革的角度,還是加速深度合作的角度,兩岸現在都面臨著進一步深化、走向一個更新高度的關口。而近年來,藉由交通縮短時空距離,兩岸交流在技術上空間拉近。這些都可以說是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地利條件。

在這個天時地利的基礎上,如果再加入積極的「人和」因素,則兩岸關係就必然可以被大大推進。而推動「人和」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推動兩岸年輕一代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並且,這並不難做到!因為當下的兩岸青年學子大都擁有著共同的基礎價值取向以及共同的基本利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