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在某個地方說過,
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
……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線,第二次則是作為笑劇出現。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作者:羅崗
頁數:400
定價:420元
出版日:2015年12月2日
ISBN:978-986-6777-83-7
出版社:人間出版社
作者介紹
羅崗
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兼職教授,曾任美國紐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台灣東海大學等校訪問教授;專業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兼及當代理論和思想史研究;著有《預言與危機》、《人民至上》、《想像城市的方式》、《危機時刻的文化想像》、《面具背後》和《記憶的聲音》等,主編有《現代國家想像與20世紀中國文學》、《九十年代思想文選》、《視覺文化讀本》等。
上編 視覺的政治
所謂「凝視的邏輯」,並非男性的專利,女性同樣可能落入這種「邏輯」的控制。「凝視」的邏輯落實在社會層面,就是通過電影、攝影、繪畫等視覺機制生產出某種普遍性的觀看方式。由於現代社會的充分媒介化,這種人為構造的「觀看」方式被自然化了,使得人們不知不覺間認同了這種眼光,進而內化為自我觀看的模式。〈夢珂〉的意義不僅在於將「觀看」的兩個層面並置,暴露了「凝視」邏輯的祕密,更重要的是,它把夢珂受控制的「眼光」擴展為一種社會和歷史的「視野」,經由這種「視野」批判性地建構了一幅「後五四」時代的都市景觀,在這幅圖景中,何者被安放在顯眼位置,何者被排斥在視線之外,全由「凝視」的邏輯來決定,它構造出一種「觀看」的政治。
──羅崗
下編 文學的能量
這個意義上理解「重返八○年代」的命題,就不是為了懷舊,而是希望從「重返」中生長出一種歷史的「整體觀」,這一整體觀在今天可以用「當代中國文學六十年」來命名。但這一整體觀的提出並非為了抹煞「八○年代文學」的獨創性,而是把「獨創性」作為進入「歷史」的「契機」,進而追問「獨創性」與「歷史性」是怎樣建立起聯繫的,這種聯繫如何在「歷史敘述」中被定型化,是否還有重新解放出來的可能……與此相反,從今天「重返」這個「偉大的時刻」,如果只是滿足於把歷史中的「八○年代」轉化為可以消費的「八○年代」,這種「懷舊」是「作為對於失去我們的歷史性,以及我們活過正在經驗的歷史的可能性,積極營造出來的一個徵狀」,那麼它難免要重蹈馬克思所嘲笑的覆轍:「悲劇」與「喜劇」的倒錯,「英雄」和「丑角」的混淆。
──羅崗
【目錄】
代序:
具有創造性與社會介入得文學批評如何可能:兩岸青年學者談羅崗《英雄與丑角》
黃文倩、金浪
上編 視覺的政治
第一章 性別移動與上海流動空間的建構:
從《海上花列傳》中的「馬車」談開去
一、「移動」與「越軌」:作為城市「他者」的「遊蕩者」
二、「器物」與「技巧」:作為敘事方式的「馬車」
三、「流動」與「權力」:化身媒體形象的「馬車」
四、「放大」與「規避」:標識情欲地圖的「馬車」
第二章 幻燈片.翻譯官.主體性
重釋「幻燈片事件」兼及魯迅的「歷史意識」
一、「主體」如何生成:作為「小客體」的「幻燈片」
二、三重視角的「凝視」:《鬼子來了》「重寫」「幻燈片事件」
三、「直面」無法直面的:魯迅的「歷史主體性」
第三章 視覺「互文」、身體想像和凝視的政治
丁玲的〈夢珂〉與後「五四」的都市圖景
一、「技術化觀視」:現代性的視覺政制
二、丁玲與電影:「現代文學」如何「媒介化」?
三、視覺「互文」與「凝視」邏輯
四、「觀看」的政治:後「五四」的都市圖景
第四章 「電影」感受「政治」的瞬間:左翼思潮與上海電影文化
以《神女》為例
一、「白話現代主義」:「去政治化」的解讀範式
二、「作為妓女的母親」:《神女》對電影傳統的挪用
三、「妓女/女明星」:「物戀」的邏輯與「商品拜物教」
四、「出賣/購買」:兩個世界與一個世界
五、底層、都市感與「另一種視野」的可能
第五章 香港的「幽靈」
《胭脂扣》的文本轉換與香港文化身分的困境
一、如何講述「城」的故事:「香港」的想像性締造
二、要麼「懷舊」,要麼「扮鬼」:《胭脂扣》與香港身分的焦慮
三、身分的地理:另一種「想像」和「再現」
第六章 「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生活空間》「百姓」敘事的意識形態分析
一、紀實:對「真實」的焦慮與渴望
二、什麼故事?如何講述?
三、「自己演自己」:一種真實的幻覺
下編 文學的能量
第七章 「文學式結構」、「倫理性法律」和「趙樹理難題」
重讀〈「鍛煉鍛煉」〉兼及「農業社會主義」問題
一、新穎的「趙樹理文學」:一種「具體」的「抽象性」
二、「生產」對「勞動」的塑造:〈「鍛煉鍛煉」〉的兩面性
三、「倫理性法律」的可能與不可能
四、「趙樹理難題」與「農業社會主義」問題
第八章 作為「社會主義城市」的「上海」與空間的再生產
「城市文本」與「媒介文本」的「互讀」
一、「缺席」的「在場者」:作為「社會主義城市」的上海
二、「歷史」與「反歷史」:對城市空間的爭奪與改造
三、一種新的景觀政治:「城市空間」的再生產
四、中心與邊緣:社會主義城市的內在矛盾
第九章 「1940」是如何通向「1980」的?
再論汪曾祺的意義
一、從「沈從文」到「汪曾祺」:一種文學史敘述
二、「寫小說就是寫語言」:「斷裂」之外的「延續」
三、內部的「束縛」與「突破」:汪曾祺和「毛文體」
四、 「三十年」並非「空白」的意義
第十章 歷史開裂處的個人敘述
城鄉間的「女性」與當代文學中「個人意識」的悖論
一、個人主義話語與「文學化」的「個人意識」
二、「風景」如何被發現:香雪的「鉛筆盒」以及鳳嬌的「髮卡」……
三、除了「身體」,她還有什麼?
四、「個人意識」與「物質欲望」的悖論
第十一章 「讀什麼」與「怎麼讀」
試論「新時期文學三十年」和「當代文學六十年」之關聯
一、「文本」與「閱讀」: 尋找整體的「文學史時間」
二、「文本」內部的「閱讀史」:〈班主任〉與《牛虻》
三、「英雄」和「丑角」:如何「重返八○年代」?
【附錄】
最好的時光 毛尖
面具背後的羅崗 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