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新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喀山

♦ 採訪/溫馨

7月24日至8月9日在俄羅斯城市喀山舉行的第16屆世界游泳錦標賽吸引了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也讓更多外來者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座新絲綢之路上的千年古城。

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喀山是俄羅斯聯邦韃靼自治共和國首府,青山環抱,江水如帶,綠樹成蔭,是俄羅斯聯邦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後最吸引游客的第三大旅遊勝地。現在,喀山不僅是中俄紅色旅遊項目的目的地之一,也是新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韃靼語中,「喀山」一詞意為煮飯用的鍋。至於當初為何取這樣一個名字,流傳最廣的說法是,一千多年前,來自東方的保加爾人(突厥人分支)遷徙到伏爾加河畔,巫師建議他們在沒有火也能燒開水的地方建城。後者聽從巫師的話,選在卡贊河、卡馬河與伏爾加河交匯處一片如同鍋底的窪地建起第一座城堡。

一千年後,喀山這口「煮鍋」成了東西方文化的「熔爐」:這裡既有歐洲風格的教堂,也有亞洲格調的喇嘛廟;在建築群中,有斯拉夫式的拱門、羅馬式的尖頂、蒙古包形的圓穹和中國式的雕樑畫棟——世界各種文明在這裡和諧共存。

喀山城中的克里姆林宮遺址群是一處華麗的遺跡,凝結著幾個世紀的建築精華。在俄語中,「克里姆林」的意思是「內城堡」,是指高大的鐘樓與宮牆連接而成的建築形式。俄羅斯的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宮」,但僅有莫斯科和喀山的兩座「克里姆林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沿伏爾加河逆流而上,在距離喀山30公里處可看見一座有著陡峭海岸的島嶼——斯維亞日斯克。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雷帝下令在伏爾加河右岸斯維亞加河的河口修建一個軍事據點,最終征服了喀山汗國,此前修建的軍事堡壘也被譽為「喀山征服者」。儘管這座軍事堡壘在亂世得以保全,卻迅速失去了它的意義。在18世紀初,軍事堡壘因長期棄之不用而被拆掉。 1781年,這座軍事據點被劃為城市,近一萬人曾生活在那裡。1917年十月革命後,斯維亞日斯克上的所有修道院被廢除,並被用作中轉監獄和集中營,後改成精神病院。1926年,斯維亞日斯克的人口銳減,失去了城市的地位。1957年時,因建設陶里亞蒂水電站,大部分周邊村莊被淹,坐落在小山上的斯維亞日斯克也就變成了一座島嶼。

如今的斯維亞日斯克是喀山附近一處偏遠的村莊,只有200人。然而,這並不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這裡欣賞古代遺跡。其實也不奇怪,因為斯維亞日斯克一直保持著原有面貌:自20世紀初以來,這裡就沒有再建過新建築,曾經的戰亂之島已經變成了一座祥和之島。

擁有甚多名勝古跡的喀山也是俄羅斯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的經濟、工業、科技、教育中心。1804年,俄國的第三所大學——喀山大學在此創建。在此基礎上,喀山逐漸發展成為俄國的經濟文化首府。這所學校的校友包括托爾斯泰和列寧。在蘇聯解體後經歷短暫風波後,喀山迅速踏上快速發展的道路。近20年來,喀山一方面傳承發展蘇聯時期建立的航空、軍事工業集群優勢,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創新經濟發展,包括建設俄羅斯最大的信息產業園、歐洲最大之一的創新科技園。當地政府計劃通過一系列投資優惠政策,吸引高新技術企業進駐,打造一座「IT都市」。

今年5月,中俄兩國就莫斯科-喀山高速鐵路的建設達成協議。此前莫斯科和北京簽署了設計莫斯科-北京幹線不同路段的意向聲明,莫斯科-喀山鐵路就屬於這一幹線的一部分。如果莫斯科-北京的高鐵項目成立,那麽兩國首都之間的路程就僅需要33個小時。

卡贊河與卡馬河匯成江海,突厥文明與斯拉夫文明相得益彰,古典與時尚渾然一體,重型工業與創新經濟共同發展。喀山正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在新絲綢之路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