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合福高鐵:綠色施工的現代典範

♦ 文編/江英士

現代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的保護,這兩者之間誰更優先一直是中國大陸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問題,達到兩者的融合統一則是難能可貴。合福高鐵建設者在施工的5年內,把生態環保貫穿於高鐵建設的全程,全力打造一條生態文明的高鐵之路,希望能實現經濟環保雙贏的目標。

合福高鐵是京福高鐵重要組成部分,北起合肥,南至福州,途經皖贛閩三省,全長800餘公里。受線路走向、地質條件等限制,合福高鐵不可避免地穿越了諸多風景名勝區,僅安徽段沿線保護目標就達600餘處。現代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保護相互碰撞下,如何保持二者的融合統一?

處理工程泥漿近47萬噸

合福高鐵安徽段正線有特大橋61座,橋樑長度達215公里。大橋施工時,產生的泥漿汙水處理稍有不慎,就會給自然環境「染黑」。

銅陵長江大橋跨越長江天塹,主跨630公尺,是目前已建成的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主橋墩採用了複雜水文地質條件下大型沉井基礎施工技術。在施工中,產生的大量泥漿如果排入長江,會帶來不可想象的生態破壞。

高鐵施工單位在每一個鑽孔樁鋼護桶內安裝泥漿泵,將泥漿提升至大橋兩端陸地臨時工場,或用承接船運至岸邊臨時工場沉澱處理,保證泥漿出渣一滴也不排入長江。「嚴禁河道傾倒,保證行洪段面」、「先建擋土牆後棄渣」成為施工過程中無人觸碰的鐵律。

據報導,在多個橋樑施工中,共處理泥漿近47萬噸。先後增加沉澱池、乾化堆積場36個,增加橋樑環保投入費用超過500萬元(人民幣,下同)。

汙水全經沉澱處理

大陸中鐵隧道局合福八標項目的製樑場與黃山十大景區之一的唐模風景區毗鄰相擁。製樑場附近幾座山坡是景區河流的發源地,高鐵箱樑預製又是一項消耗水源、水泥、砂石料極大的工程,施工過程中極易帶來空氣、噪音和水源汙染。

保護環境沒有借口。他們投資200多萬元購買灑水車用於降塵,投資8萬餘元購買2臺先進的水漠儲存器,給煙囪安裝上環保過濾網實現廢氣達標排放,對機械設備使用減振機座降低噪聲。同時建立容量1500立方公尺的沉澱池,對施工產生的廢汙水進行過濾和「三級」沉降,實現達標排放。

新安江是徽州的母親河,擔負著黃山市區以及沿江鄉鎮近百萬人的飲水供給任務,同時又處於千島湖的上游。施工前,建設單位邀請環保部門對項目管理、技術人員進行專項培訓,加深對新安江水土保護施工的認識。施工中,做好道路硬化、乾燥土面噴水防塵;對棄土(渣)場做好防護,做到廢渣一滴也不流入農田和河流;各種廢棄物集中運輸至當地廢物管理部門處理;在施工營地設置11座移動式環保廁所,禁止生活汙水排入水源保護區範圍內。並聯合多家單位展開環保專項監理,定期對水源保護區及水廠飲用水源保護區水質進行監測。

楓口隧道距離新安江上游月潭河較近,又挨著附近月潭、溪北幾個村莊,項目人員邀請環保辦和村民代表共同制定多套方案,經綜合比較,最終選擇了修建2.7公里便道、遠距離增設棄渣場,同時在施工洞口外建立聲屏障的方案。

在隧道掘進施工中,選擇光面爆破、預裂爆破等最新控爆新工藝,用「微創手術」來減少對山體土層的擾動,盡量保持地質原態。隧道兩端的洞口處設置沉澱池,隧道施工的高濁度汙水經沉澱處理後,滲出水再排入水體。

車站造型設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

合福高鐵每一個車站都各有特色。沿途車站在設計時充分考慮景觀效應,利用沿線現有的景觀,將人文、自然及城市景觀引入視域範圍,擴大綠化和景觀面積。車站的造型設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一站一景,站站各異,與周邊人文環境融為一體。

黃山北站建築造型提取中國山水畫的元素,以國畫抽象筆法表達出傳統徽派意韻,兼顧黃山磅礴雄渾、天然巧成的形象特征,造型雍容大度,姿態優美,環抱開放的姿態就像迎客松伸出臂膀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

皖閩山水一線牽,合福高鐵入夢來。800公里的合福高鐵猶如一幅長軸的靜態水墨畫。合福高鐵動車開起來,給這幅水墨畫增加了靈動、現代、奔跑的色彩,也將沿線經濟引上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旅遊、小康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