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37期】我要爆料

 羅加鈴 (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甘肅農村。目前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四川、新疆、西藏及整個西北部農村普遍的狀況,仍然令人擔憂。(網路圖片)

        
        也不曉得是哪來的傳言,我竟從作調研的博士生,變成了北京電視台下鄉採訪的記者。才到甘肅山區的農村短短三天,陸陸續續已經來了幾批人,見面就問:「是不是能上電視,我要爆料?」

是不是能上電視

        一大清早,剛吃完早餐,吳大叔就來訪,才見面就抓著我的手,熱切地告訴我來訪的目的,並急切地想要知道自己上電視節目的願望是否能夠達成,我尷尬以對,據實以告,他雀躍的神情即刻轉為失望。

        吳大叔今年63歲,由於妻子過世的早,獨自辛苦拉拔大的兒子在17歲那年外出打工後,輾轉讓人捎來口信,說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再回貧困的農村,他一氣之下,連每年兒子托人帶回的錢,都原封不動的退了回去。

        早幾年,他身體還算硬朗,打些零工和種點糧食,日子雖然清簡,倒也還過得去。但近兩年,由於身體開始出現病痛,無法外出務工,又沒人幫著幹活,生活開始變得有些艱難。我問吳大叔:「你有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嗎?」他生氣的回應:「我們這裡黑的很,報銷時要是不走點關係,不送點禮,錢就會莫名其妙的下不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可能是因為積怨太深,吳大叔無視陸續而來的村民也想同我說話,盡自拉著我問:「你從北京過來,又作農村研究,一定知道咱們的中央政策。你跟我說說,國家每年給的糧食直補、退耕還林補助和良種補貼,為什麼一定要由村幹部集合村民一同前往信用社取錢,不能由我們在缺錢時各自領取,而且村幹部通知時還強調,當日不取,便再也取不到。但是,電視新聞卻說,這些補貼是由國家直接把錢撥到農民帳戶,農民可以自由支配,若真是這樣,就算我們不取,錢理應還留在我們的戶口裡,不是嗎?」

        「再說了,幹部們通知大家取錢時,家裡識字的年輕人都在外地打工,有時取完錢,眼看本子上打印的數目多過於實際領到的現金,多問幾句話,還會被辦事人員責罵。你說,既然錢是屬於我們的,那取錢時信用社少給了,難道連澄清錯誤都不行嗎?」週邊圍繞的村民,在吳大叔的抱怨聲中不斷地附和著,並表示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有人甚至說道:「面對質疑,他們有時根本不解釋,就直接把我們的存摺往人群中一扔,叫我們馬上離開。」吳大叔點頭認同,喃喃自語:「中央政府的規定,怎麼到我們這裡就變了樣?」

        事實上,中央政府把以往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採國家對農民專款專戶的直接補貼,目的就是為了避免間接補貼所導致的層層截流,致使農民最終拿不到好處,但是吳大叔他們村裡頭的幹部,顯然還是在利益當頭下,祭出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手段來應付,這樣的結果恐怕連中央都始料未及!

沒水沒糧外出要糧

        在大家的抱怨聲中,圍繞的村民不斷增加,彼此壯了膽識,越說越來氣,紛紛跳出來抒發不滿的情緒,連向來公認沉靜的李阿姨都開口說:「本來以為國家越發展,村裡的建設也會越好,哪知道演變成必須有人在鄉裡當官,村裡才會通水、通路的局面。我們村子條件差,出不了能人在鄉裡工作,至今七、八十戶人家,還僅靠著一口井維生,最遠的人家喝水,來回挑水要花費一個多小時,有時一下雨,水濁了,不能喝;有時不下雨,井乾了,沒水喝。」

        這裡的水資源確實極度匱乏,雖說家家戶戶都因打工而開始購買耐久性耗材,如洗衣機和電視機,但洗衣服的方式還是非常「陽春」,完全無法發揮洗衣機的全自動功能。因為缺水,洗衣服時全靠人工輸送的兩桶水(一桶約5000cc):首先把「第一桶」肥皂水手動倒入洗衣機,待洗衣階段完成後,將肥皂水抽出,然後倒入「半桶」清水進行衣物漂洗,接著將脫水抽出的水再次倒入,進行第二次漂洗,待第三次脫水後,再將所剩的「半桶」清水倒入作最後的衣物清潔。至於那些從洗衣機流出來的污水,必須保留,稍後拿來清洗豬圈或拖地,一滴都不能浪費。

        我小時候讀地理時,獲悉水資源對甘肅山區何其寶貴,如今身歷其境,驗證地理課本所言不假。當地農民是名副其實的「靠天吃飯」,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此處均為旱地梯田,沒有水源和灌溉系統,亦無法進行機械化耕作,每年農作物僅能仰賴冬天溶化後的雪水和夏天的降雨澆灌,若氣候不協調,雨(雪)水過多與過少,都對農作物造成傷害。

        聽說過往沒有打工的現金收入,老天爺若不賞臉,大家就得捱餓,曾經有過連續三年(1996到1998年)冰雹來襲,糧食欠收,全村居民只好組織起來,或徒步、或偷乘火車去鄰近的城鎮要糧,因此還造成許多中輟生,因為大人出門一趟要個把月,家中的大孩子便要負起照顧小小孩的責任,無法離家到學校住宿。吳大叔特別強調,當時雖然有縣級官員下訪,但他們卻沒有進村察看,迫使村民在其所經地攔路求助,最後每戶得到16斤(等於8公斤)蕎麥種子和50斤小麥種子的補助,比大伙出去要糧的所得還低,而且其中50斤小麥種子的補助還必須在來年收成後償還。

走出大山才有大道?!

        由於田野調查需要在山裡來回走動,幾週下來,我開始能體會身處山中村莊的苦處。這裡的房子全部隨著蜿蜒的山路而建,每家門口的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我曾親眼目睹溶雪時,60幾歲的吳大叔隻身挑起25公斤的井水,踩在和著冰塊與泥巴的斜坡山路,險些滑倒,至今想來仍令人心驚。吳大叔事後告訴我,還好那天他沒摔倒,以他目前的身子骨,若真摔傷,肯定要送往鄉醫院救治(村內僅有一名能治小傷小病的醫師),面對高價的醫療費,以及很難申請下來的醫保補助款,他說寧可直接摔死,還會少點事。

        結束調查離開甘肅前,李阿姨邀我去他家吃飯,我跟李阿姨說,我很同情吳大叔孤苦無依的遭遇,她卻反駁說:「如果我的孩子能脫離這貧困的大山,在城市安定下來,就算他不認我,我都會笑著送他走,因為走出大山才有平坦的大道。吳大叔雖然生氣孩子不回家,卻從不堅持讓他孩子再回來,因為大山裡能給下一代的,除了窮困、腐敗和無奈以對,還有什麼?」

        我很難回應李阿姨的提問,倒是心理想著,如果阻礙農村發展重重問題不及時改善,從而導致大山裡的孩子在城市「拉力」與農村「推力」的作用下紛紛離開,那麼,未來農村的建設,究竟要靠誰來延展?

相關農村政策簡介:

糧食直補:全稱為「糧食直接補貼」,是爲進一步促進糧食生産、保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財政按一定的補貼標準和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對農戶直接給予的補貼。 

退耕還林:從保護和改善西部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計劃、分步驟地停止耕種;本著宜喬則喬、宜灌則灌 
、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林草植被。國家實行退耕還林資金和糧食補貼制度,國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還林面積,在一定期限內無償向退耕還林者提供適當的補助糧食、種苗造林費和現金(生活費)補助。黃河流域以及北方地區,每畝退耕地每年補助原糧100公斤、現金20元,還生態林的至少補助8年,還經濟林的補助5年,還草的補助2年。每畝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補助種苗造林費50元。

良種補貼:指對一地區優勢區域內種植主要優質糧食作物的農戶,根據品種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目的是支持農民積極使用優良作物種子,提高良種覆蓋率,增加主要農産品特別是糧食的産量,改善産品品質,推進農業區域化布局。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