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誰在給烏克蘭危機「火上澆油」

■ 商婧

「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是在給危機火上澆油!」在第51届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德國國防部長馮德萊恩作為第一位發言來賓如是說。

一年多來,烏克蘭危機從街頭騷亂逐步演變為持續性武裝衝突。人們曾寄望去年9月的明斯克會談結果能夠「滅火」,但停火協議始終停留在紙面上,烏克蘭東部至今仍在戰火荼毒之下。

如今烏克蘭危機已膠著一年多,美國主導的多輪「經濟制裁」與「孤立政策」非但沒能使烏克蘭局勢好轉,反而導致了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對抗持續尖銳。一年多來,經濟制裁與反制裁在烏克蘭東西兩側輪番上演,無論俄羅斯還是歐盟,都在承受巨大壓力——俄羅斯經濟復甦的火苗趨弱,歐洲安全形勢堪憂,烏克蘭周邊不少國家的領導人「著急上火」。

「滅火」成為烏克蘭東西方近鄰的共同訴求。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相繼在慕安會上發出「救火」呼聲:要通過政治途徑儘早實現烏克蘭衝突雙方停火。德法俄烏四國領導人召開「諾曼地模式」峰會,為尋求烏東部全面和解規劃努力。

毫無疑問,歐盟眼下無法承受烏克蘭戰火進一步蔓延的後果。一方面,烏克蘭危機持續升溫,歐盟被推向俄羅斯與西方對峙的最前綫,歐洲安全形勢也正在受到極大威脅;另一方面,俄歐經濟關係盤根錯節,僅德國就有超過6,000家企業在俄投資,多輪制裁與反制裁及不穩定的外部環境,使歐盟經濟也在承受巨大壓力。更何况,受希臘選舉等因素影響,債務危機反彈,用「內憂外患」描述歐盟眼下的經濟形勢並不為過。

然而,在大西洋彼岸,有人卻不僅想繼續「隔岸觀火」,甚至還在「火上澆油」。

同樣在慕安會,美國副總統拜登再次用「孤立」和「經濟損失」來警告俄羅斯,並同時允諾美國將繼續向烏克蘭政府提供支持。這期間,來自美國的應向烏方提供武器的呼聲也一波接著一波。

如果說這些舉動是在給烏克蘭危機「煽風」,那麽當年「參與推動烏克蘭政權更迭」無疑就在「點火」來引發這場危機。美國總統歐巴馬近日接受電視採訪時「無意間」透露,美國去年曾參與推動烏克蘭政權更迭。

「滅火」與「點火」和「煽風」,從最初與美國抱團制裁和孤立俄羅斯,到如今德法俄領導人進行「建設性和實質性」會談,歐盟與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或正漸行漸遠。

烏克蘭之火愈燒愈烈,有人「心急火燎」,有人卻樂見歐盟被推至俄西對立的前沿而疲於應付。如此一來,「世界警察」便有了更多精力去應付被其攪亂的中東並「重返亞太」,而讓歐洲夥伴亂了方寸,美國人更是獲得了在跨大西洋關係中占據了主動的滿足感。

誰在給烏克蘭危機「火上澆油」,大家心裡都有數。

【後記】2月12日,德、法、俄、烏克蘭等國領導人齊聚在白俄羅斯的明斯克協商烏克蘭危機問題,經過了 17個小時的討論,最後終於達成了新的烏克蘭停火協議,交戰雙方從基輔時間2月15日零時起全面停火。

這次明斯克的談判由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發起,談判的重點在於確保停火,撤走重型武器,設立一個非軍事區等議題上。根據協議,基輔與東部兩人民共和國協商在後者所控制地區舉行符合烏克蘭法律的地方選舉辦法,基輔則要通過兩人民共和國可以接受的地方自治法案。烏克蘭將成為事實上的聯邦國家。

據聯合國估計,從2014年4月烏克蘭內戰開始到現在有將近 5,400人死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