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青衫客視角:從馬和平文告看兩岸政治談判

文/王錦南

談判是憑條件的事情。在動物世界,唯有兩者實力相當,才能平分地盤,互不侵犯;否則,獅子是不需要跟兔子談判誰吃蘿蔔的。在人的世界,兩個人談判,比的是誰的貢獻大、創造多、責任重,誰就需要吃得較多較好。國際間的資源和邊界分配,也是依此理談判;否則,只有用武力實踐這個道理。

看今日全球地圖,各國位置、形狀、面積,以至各國的安全邊界(或利益範圍),實際是千百年來不同國家間以武力決定的結果。上個世紀,台灣在中日之間的歸屬移轉,以及美日之間在太平洋的勢力伸縮,就是明證。而在同一張圖上,還可以看出台灣自上世紀以來走過的北向、南向、東向、西向道路,其消長的趨勢。

就西向而言,2013年10月,馬英九先生說過:「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準此,兩岸政治談判不是國際談判,而是解決中國內戰以來的政治對立,從而解放其支配兩岸社會、經濟、文教、思想隔閡與敵對的保守性。正因為兩岸政治談判不是國際談判,才有避免以武力決定利益範圍的歷史宿命的機會。馬英九的元旦文告說:「推動兩岸關係,最重要的目的:第一,是和平;第二,也是和平;第三,還是和平。」這種和平,只有在兩岸談判不是國際談判的範圍內,才有實踐的可能。

換言之,沒有「兩岸一中」的自我定位與認知,就不存在兩岸政治和談的條件。兩岸若不從事政治和談,則剩下的選擇及其結果,可以在動物頻道得到啟示。馬文告說:「未來,我們仍將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秉持『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原則,繼續推動兩岸的後續經貿協商,推動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以促進兩岸關係更進一步的和平發展。」問題是,兩岸關係更進一步的和平發展,還能是「三不現狀」嗎?面對兩岸大多數階層,如何取捨對人民有利、而未必以台灣為主的事情呢?

至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它發揮了歷史進程中的橋樑作用,但也只能是過渡階段的功能。就像沒有政治前景和歷史背景的「三不現狀」,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策。然而「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和平「不武」,所以不可能訴之於「獨」,是因為後者成了國際問題;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現狀」,又日漸不敷島內外的現實所需。李光耀《觀天下》說:「台灣與大陸的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正是就天下時勢而言。

然而在國際間,最愛兩岸「一中各表」的,莫過於日本當局了。兩岸若搞「兩個中國」,則東京漁利其間。2013年2月,馬英九說北京不承認連東京自己也宣布失效的1952年《中日和約》,所以他拒絕與大陸聯手保釣。東京見獵心喜,3個月後,《台日漁業協定》就落幕了,台北和東京完成「領海劃界」。同時的「釣島兵推衝突」,報載「台灣聯美日抗中」。馬英九若仍以冷戰布建從屬來面對兩岸問題,則屬於中國內戰遺留的政治對立就會進一步朝向兩岸問題國際化;而那種問題的解決方式,不在政治和談的範圍內。

至於更遙遠的美國華府,其軍售台灣只是和北京對弈的步數之一。但這華盛頓隨時可以釋出的戰略籌碼,卻只能降低台海的和平係數,或消耗台北原已不足的談判條件。

台灣從屬美日已久,何年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呢?盱衡天下時勢,真正來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兩岸政治談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