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都市通勤族的痛與堅持
■ 洱海
有這樣一群人,在每個工作日的清晨和傍晚,行色匆匆地奔波在地鐵、公車、高速路和城際列車上。工作在此地,生活在彼地,原先城市中心與郊區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涇渭分明的距離界限,在他們宛若鐘擺一般的腳步中顯得越來越模糊。這群人被稱為城市「通勤族」。近日,北京地鐵調價方案敲定,成倍增加的交通成本讓「通勤族」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每天3小時在路上
早上6點鐘,家住北京朝陽區十里堡附近的小劉準時起床、洗漱、收拾東西,6點40出門,前往6號地鐵青年路站搭乘地鐵。小劉在北京南邊的亦莊經濟開發區上班,他每天需要6號地鐵換乘4號地鐵,再換乘地鐵亦莊線,搭乘地鐵的時間在1個多小時左右。出了地鐵站,小劉需要步行十幾分鐘到單位。從出門到單位,小劉單程耗費在路上的時間是1個半小時。
下午5點,小劉下班,5點20分小劉坐上回家的地鐵。7點左右,小劉出地鐵站,步行回家,路上買點菜,準備晚飯。8點左右,一家人開始圍坐飯桌聊起一天的見聞。這是一天中,小劉感覺最幸福最放鬆的時刻。
對於小劉來說,每日搭乘地鐵往來於工作與家之間已是家常便飯,他親身感受著「通勤族」的疲憊與痛苦。「有時候真不明白自己在堅持什麼,一天耗費在路上3個小時,很辛苦,很疲憊。」小劉說,他年後準備換工作了,看能不能找一份距離家比較近的工作。省下奔波的3小時,省下奔波之苦,他要與家人一起好好享受生活。
工資從2000元到15000元
對於大城市中的「通勤族」而言,地鐵、公車、高速路甚至城際列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它們不僅彰顯了都市「通勤族」的一種生活方式,更記錄著他們為夢想打拼的汗水與步伐。
26歲的王易,在北京工作已經4年了。大學畢業的時候,他先是在老家江西找了份工作,當時的工資是每月2000元(人民幣,下同)。2010年,他被公司外派到北京工作,從此他就留在了北京。從2010年到現在,王易做過網站編輯、雜誌社記者,工資從最初的2000元漲到了15000元。如今,他受聘成為一家新成立網站的副總編,還出了一本書,算是對自己多年積累的一個交代。
王易住在北京石景山區,在朝陽區四惠附近上班。每天早上,他都會搭乘地鐵1號線,那裡是北京地鐵最繁忙的地鐵線路。對於此次北京地鐵漲價,王易不是很在意。他認為,只要價格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方便上班,他更關注家門口的地鐵什麼時候開通。「關鍵是搭乘地鐵能節省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能有更多時間投入工作中。」
隊伍不斷壯大 通勤最需好心態
據瞭解,在北京、上海等大陸一線城市中,像小劉、王易這樣的「通勤族」十分普遍。近日,北京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系教授張宏科針對大城市通勤趨勢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一些交通較發達的大陸城市,半數以上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勤,且大部分人都住在離單位很遠的地方。「在大城市中,隨著中心區域房價和房租的飛漲,很多人,甚至也有一些白領都選擇住在市郊。」張宏科表示。
有人吐槽通勤,有人堅持為夢想打拼一路前行,既然不能避免淪為「通勤族」,調整好心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應該是「通勤族」們最應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