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一位更傾向「嚴肅新聞」的新聞系台生

程朔

邱诗晴

對大陸求學生活已久的邱詩晴來說,這個地方於她是有感情的,住了很久的福州就如同另一個故鄉似的。(網路圖片)

邱詩晴,台灣新北市人,目前就讀廈門大學新聞系四年級。高中生活的前兩年,詩晴是在福州渡過的,後來因為父親到廣州工作,詩晴便在羊城完成了高中三年級的學業。因為感覺廈門與新北市距離比較近、生活習慣也相對接近,於是選擇了廈門大學。父母,還有正在高中讀書的妹妹,一家人現在都在大陸,但詩晴還是希望畢業後回到台灣去生活。

為家鄉驕傲 對大陸也有感情

「關於對大陸的感覺,其實有些糾結,有時候自己覺得怪怪的。」邱同學告訴我們,她聽說自己的祖先是來自於福建莆田,但先輩很早以前就移居台灣了,自己一直是很自然地認為自己的祖籍就是台灣。「我阿公20年前曾經到福建『尋根』,我覺得那算不上『走親戚』了,因為大家雖然同姓,但祖父的祖父都不是親兄弟了。」詩晴說,阿公一行還是有兩個收穫,一個是那時候剛好有人在整理族譜,阿公獲贈了一本,很厚很厚的;二是知道了邱姓華人的根其實是在河南,並且邱姓的始祖就是垂釣渭水、扶周滅商的那位姜太公。

「瞭解了自己的祖先,還真是一種蠻神奇的感覺。」

「我更多是打算在島內生活的,如果必須在大陸這邊,就留在廈門吧,這裡氣候環境很像台灣,相比較說,廈門更現代些,而台灣會更有滄桑感。」為什麼強調「必須」呢?原來,靚妹詩晴已經「名花有主」了,她的男朋友就是自己的學長,這位大陸帥哥告訴詩晴,兩個人還是要選擇一下,哪邊合適發展就到哪邊,做這種決策的時候還是要務實一些。

「我出國的話,一定會說自己是台灣人,不過,這與『茶葉蛋的迷思』絕無相通之處。」詩晴的這個「說法」很有「信息量」,「我覺得台灣人都有身為台灣人的驕傲,這就如同北京人有北京人的驕傲、上海人有上海人的驕傲一樣,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父母,他怎麼可能去愛別人?如果一個人不以自己生活的家鄉為驕傲,他怎麼可能真正熱愛他所在的國家!」

之後,詩晴舉了個例子,「我一個同學去台灣玩,回來後讓家裡人看拍攝回來的影像資料,家裡人普遍反映,看過之後挺失望,因為看到了房子舊、路狹小,城鄉風貌並不比他們小鎮更氣派,可我的同學對他爸爸媽媽說,舊和小沒什麼不好啊,那正是台灣發展的見證,也是台灣的特色。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台灣其實很繁華很繁榮,那並不表現在樓有多高、路有多寬,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富足。」詩晴表示,自己對這位同學的看法特別欣賞。

「對大陸,我其實也是有感情的,住了很久的福州,就像又一個故鄉一樣,我覺得我也是一個很感性的人。」詩晴告訴我們,她遇到外國人非常主觀地評論中國大陸時,也會與對方激烈爭辯;當看到奧運會上中國隊奪得一枚枚金牌的時候,心潮也是洶湧澎湃的。「我男朋友就對我講,這是因為骨子裡面先天的民族屬性在起作用,就像人不可能選擇父母一樣,血脈親緣,後天很難根本改變,時機恰當,就會自然流露出來。」

發現兩岸差異 體察關係發展

詩晴表示,兩岸在很長時間內各自有著不同的環境條件和發展通道,自己在大陸生活,有很多不習慣的地方,但是障礙一直在減少。

「來到大陸讀書後,發現這邊競爭太激烈了,不管老師還是學生,一律分數至上、排名論英雄。大學相對而言,還算比較好,高中的時候就很可怕。」詩晴先談起大陸教育與島內教育方面的不同,她認為,大陸教育不夠多元、相對枯燥,台灣教育也是注重學習,但不會壓力那麼大。島內孩子們學不好學問,可以轉去學技術,這是壓力小的重要原因。「不過,壓力的強弱,並不是評判好壞的標準。」詩晴補充說,許多台灣人會覺得台灣年輕人現在的競爭力,在總體上是比不上大陸年輕人的,在大陸學生「很拼」的情況下,台灣學生就顯得太過安於「小確幸」的現狀了,而從個人發展的角度而言,還是覺得蠻可怕的。

詩晴發現,隨著近兩年兩岸交流增多,兩岸年輕人交往增多,願意到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也越來越多,與自己相似,這些台灣年輕人,正在努力縮短與大陸年輕人在「愛拼」方面的距離。

「從所學習的專業來看,兩邊還是有很多不同,我更稍稍多一點欣賞海峽西岸這邊的情況。」詩晴表示,自己蠻喜歡新聞這個行業,用她的話說,「覺得媒體是個有趣又偉大的存在」,她就是因為被他人稱為「無學」的新聞學,學起來比較活潑,才選擇了新聞系就讀。她認為,台灣的新聞在內容、形式上不那麼拘謹嚴肅,相對輕鬆,可是覺得娛樂性過分強了些。大陸這邊的新聞節目很是嚴謹,但至少在形式上,似乎更符合新聞理論。詩晴比較傾向嚴肅新聞,但也想儘量多把握一些風格,所以她也有設想在大學本科畢業後,繼續深造,但要換個地方。

「有意思的是,台灣也在某些地方向大陸學習呢。」詩晴舉例說,台灣的路邊原先是沒有垃圾桶的,在路上產生的垃圾,一般都是行人拿在手裡,回家或者是到某個門店,才會有地方丟棄。而大陸就相對方便,大街上到處都有。不過台灣現在至少在大陸觀光客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有設置路邊垃圾桶了,比如在西門町。「我雖然難以評論這『改變』是好是壞,但說實話,還是感到挺方便的。」

有觀察有思考 直言說給大家聽

「曾聽一台商說,他在大陸賺錢,可以養台灣。聽起來蠻心酸的。兩岸融冰有一段時間了,大陸的政策也做了很多讓步,可為什麼還會有心理距離並未減少的情況呢?這是不能單單以歷史分割時間長作為唯一原因來解釋的,這是兩岸各界都須重視的問題。」不愧為一個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詩晴的新聞敏感、觀察能力都顯得很職業,表達觀點也足夠明確、直接。

「從台生這邊看,有些生活上的小事真的很不方便,會讓人感覺很不爽,用句俗話,叫做『活魚摔死賣了!』」詩晴舉例說,台生們使用的台胞證,不同於大陸同學的身份證,用它註冊個淘寶的快捷支付就不行,辦理銀行卡掛失,在工行至少要等兩個星期,等等。其實呢,也沒太多物質利益的傷害,但是一遇上就會讓人感覺很不開心。所以這些容易誤引「心理波動」的情況,還是越少越好。

「對台灣年輕人,尤其是台生而言,重要的還是為他們的出路多想些辦法。」詩晴談了兩方面問題,首先是關於她自己,詩晴的同學去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去金融機構申請實習都沒遇到問題,但她去電視台、報社申請實習的時候,接觸新聞採編業務的申請就被拒絕了;二是之前畢業的學長們傳回的關於找工作的那些「煩心事」,一些同專業的畢業生幾乎沒有在大陸求職的機會,他們面臨著與大陸同學不在同一競爭起跑線上的尷尬情況等等。詩晴認為,應多給台生創造一些機會,這樣將有利於台灣年輕一代心理認同感的確立。

「其實,台生中,很多人都知道統一是必然的,台灣經濟上非常依賴大陸,從這點上看,『統一』早就進入程式了。至於統一還是『獨立』,不少台灣百姓最大的擔憂是擔心某種形式統一後,慢慢會有大批大陸人分享台灣的社會資源。」詩晴解釋說,這點「小心思」其實很正常,它就像當前北京、上海、廣州也不會放開對外省人的落戶限制一樣。所以,北上廣可以表示他們的不接受,換到台灣這個背景,也希望大陸同胞不用對台灣百姓表達的那些「擔憂」過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