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青年吳建禾的「海漂」生活
■ 張騰陽
吳建禾(James Wu),上海亞仁商貿有限公司特種膜事業部行銷總監,2004年來大陸求職工作。
剛到大陸懵懵懂懂
2004年底,剛剛服完兵役的吳建禾面臨就業問題,是留在台灣還是西進大陸?吳建禾選擇了後者,這其中既有家庭因素也有社會因素。當時的台灣經濟狀況已經不再是80、90年代的快速發展時期,經濟成長放緩、人力飽和,而2000年左右對於大陸而言也是一個轉捩點,廣東、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經濟高速發展,成為發展的巨大舞台。
對於吳建禾而言,他心裡深知兩岸此時的經濟狀況,到大陸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與此同時,他的家人恰恰與一家在大陸的台灣加拿大合資公司熟識,便希望吳建禾去大陸工作。一切看上去都是水到渠成般的順利,然而吳建禾卻仍然有些顧慮:「對我來說,畢竟生活在台灣這麼長時間,雖然兩岸一家,但是如果下定決心來大陸還是會有一點徬徨,來到大陸這邊,即便是同文同種,生活習慣、語言、飲食,還有很多東西都需要重新適應。」在經過反覆思考之後,吳建禾鼓起了「很大的勇氣」選擇到大陸工作,「因為我在台灣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有點懵懵懂懂。」一切都將從零開始。
第一餐吃肯德基
到大陸,吳建禾發現自己曾經的擔憂變成了現實。
「一開始最不適應的就是吃。」台灣飲食以清淡為主,而上海有些偏甜的「本幫菜」讓來自台灣的吳建禾不知如何下嘴。儘管當時的上海,就餐選擇已經非常方便,但吳建禾仍然覺得「好像吃的東西大同小異」,「所以我到的第一餐是吃的肯德基。」
除了飲食的不適應,語言文化上面的差異也讓吳建禾鬧出了很多笑話,「比如說上海人講『不行』或者『不能』,他們會說「不好怎麼樣」,我一開始來的時候不知道,坐計程車從浦東要到浦西去,一上車我說師傅我要到某某地方,他講『先生這個不好走』,我愣了一下,『不急,你可以慢慢走』,他又說這個不好走,我說沒有關係,我不是很急,你可以慢慢來。後來我想了一下說,是不是不能走?他說對對,不能走。」
要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
經過了9年在大陸的摸爬滾打,吳建禾在今年5月選擇到一家大陸企業工作,由於企業文化與生活習慣的關係,在大陸工作的台灣人還是更傾向選擇去台灣公司,而吳建禾認為不管是台資公司還是大陸公司,最大的區別在於老闆的做事風格態度。
「如果說大陸老闆和台灣老闆之間最大的區別,或許是在溝通上。」吳建禾說,台灣人到大陸工作需要在溝通上面多磨合,儘管兩岸民眾說話交流都彼此聽得懂,但是台灣人和大陸人在說話的方式、語氣或者一些思考想法都會有區別。例如大陸人看台灣人,就會覺得講話比較有點繞彎,比較文縐縐一點。大陸人的講話就比較直接,例如這個東西,我能做,我就說「這事行,我可以處理。」如果說這件事我不行,台灣人就會說「這個事可能有點困難」,台灣人之間一聽,那就清楚這個事不行,可是如果說不熟悉台灣人交流方式的人,就會覺得,這樣回答說明這件事可能還有點希望。除此之外,台灣的老闆,在催促員工的時候,就會說「你有時間的話,就幫忙這個東西處理一下。」其實這個講話不是你真的等你有時間去做,而是說這個事你幫忙做一下。
也正是因為兩岸職場的一些差異,對於那些到大陸或者準備到大陸工作的人來說,就「必須得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既然選擇要去這個地方,一定要想好你為什麼要來這裡,甚至是你要想得更深,我來這邊可能會遇到什麼事情,哪些東西按照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我可以去妥協的,我可以去讓步的,哪些東西就是我的原則,這個東西就是我不能夠去觸碰的。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對於那些選擇到大陸工作的台灣青年來說,離開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舒適圈」到大陸這樣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地方,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然而僅僅有這些是否就能夠在大陸立足呢?
在上海這個特大城市裡,壓力如影隨形般的伴隨著每一個在這裡闖蕩的人,然而吳建禾卻認為抗壓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卻並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後天的,我剛到的時候,心理素質、抗壓能力不算是特別強,我覺得如果可能的話,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會比較快樂,即便可能薪資沒有你想像中的這麼高。」
在大陸工作了將近9年的時間,吳建禾換了3份工作,他始終都在尋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工作,如今他從事了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當你找到這些很有熱情的事情時,你不會覺得累」,正因為做自己開心的工作,吳建禾在工作中很少會計較,心態更是樂觀積極,「我覺得一個喜歡這份工作的人,跟一個我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的人,老闆是看得到的。」
找到堅持走下去的理由與信念
近來有一句話在大陸很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而這句話完美的契合了吳建禾在大陸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環境上的不同,飲食、生活、人與人的接觸方式的不同,這些生活中的林林總總一定會有一些不如你所願的地方。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經常自稱為「海漂」,總有些人或因為壓力或因為其他原因回到故鄉。吳建禾說這種「不如歸去」的想法在他的9年大陸生活中也經常出現。
2008年是吳建禾到大陸的第四年,也是他第一次萌生出想回台灣念頭的時候,信教的吳建禾夫婦在準備離開前選擇禱告,牧師問吳建禾:你在上海的意義是什麼?你其實可以待在台灣,什麼人把你帶到上海來?如果你是有一個信仰的人,冥冥中有註定,他把你帶來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你可以不可以去思想一下這方面的東西?聽過牧師的話,吳建禾開始了自己的反思,不斷的回想這四年的種種與當初的選擇的理由,並最終選擇了留下。
今年過年時,吳建禾又一次有了想要回去的打算,但是信仰再一次把他留在了上海。「我到底喜歡上海還是台灣?我想回台灣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覺得這邊好辛苦?還是說我純粹想回台灣?」對於每一個在上海工作的「海漂」來說,這種思考都會時刻浮現在腦海裡,吳建禾說,從情感上更認為台灣是他的家,就好像是沒有根的浮萍,只不過寄居在這個城市,所以當覺得不如意、最低潮的時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我還有一個溫暖的家,還有一個愛我的父母,還有我熟悉的一群人。
然而理性的想想,在大陸從事一份喜歡的事業,或許也很不錯。對於吳建禾而言,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上海的意義是什麼,正如他所說「如果說你沒有一個堅持你走下去的信念的話,我們很容易就往後退了。一定要給自己一個能夠說服的理由,那個東西一定要非常的理性,告訴自己,無論你在高或低的時候,那個信念都是你支持走下去的理由,不然覺得會很痛苦。」
來大陸工作的這些年,吳建禾從一個人變成了三個人,如今的他已經是一個1歲半孩子的父親,提到他的家庭,他的臉上總會浮現出開心的笑容。吳建禾和太太在第一家公司裡相識,平時的休閒時光總會去一些文藝區看畫展,更多的時候會在一個假日的午後,或在咖啡館裡小坐,或出去散步。
吳建禾的太太曾是一個品牌的設計部主管,在懷孕後便辭去了工作專門照顧家庭。對於太太對他的幫助,吳建禾非常的感激,她曾問太太為什麼不再回去工作,她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塊田地,對於我而言,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那塊田地,我為什麼放著這塊田地不耕作,去耕作別人的田?」沒有了家庭的後顧之憂,吳建禾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的打拼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