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陪伴孩子們追逐夢想

── 國際兒童日側記

柳絲

2009年11月20日,大陸媒體新華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發起「國際兒童日」環球直播報導活動。五年後,我們從新華社記者回訪五年前曾受訪過的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他們追逐夢想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夢想依然那麼單純,那麼熱切……

夢想是條荊棘路: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2009年11月一天清晨,13歲的艾莎•哈利姆背著書包去上學。家和學校之間的這一段路上,她遭受到嘲諷的目光、橫飛的石塊……

就在一年前,幾名塔利班武裝人員在阿南部坎大哈省向女學生臉上潑酸液,造成至少13名女生臉部重度燒傷。當年的小艾莎聽說那件事後,就告訴父親長大後想當醫生,幫助那些可憐的女孩,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女性。

五年後,當新華社記者回訪時,艾莎已是一位醫學系的學生。 「我已經長大了,但是我的夢想不會改變,而且快要實現了。」艾莎說。她正在攻讀醫學,還有四年就可以成為一名醫生。艾莎是幸運的,但她的許多同齡人還在追逐夢想路上披荊斬棘。

「我相信阿富汗會一天天好起來,我們與世界上其他孩子一樣,擁有光明的前途,燦爛的未來。」艾莎五年前的話依舊響亮。

夢想是條成長路:印尼班達亞齊市

陳健安長大了。這個從海嘯中劫後餘生的男孩,已經扛起了生活的擔子。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大海嘯,巨浪將年僅8歲的陳健安與家人沖散。他後來被一名印尼土著婦女搭救。

小健安從小喜歡讀書。就在落難時,在親人下落不明、心理和身體遭受雙重打擊的情況下,他仍然渴望讀書。

「他在海嘯後第四天就跟我說,眼鏡被海水沖走了,問我能不能找一副,好讓他看書。」救起他的土著婦女說。她為陳健安找到一副舊眼鏡。孩子就靠著這副眼鏡堅持學習,直到與親人團聚。

除了看書,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集與恐龍有關的書籍和圖片。「我小時候一直夢想長大能夠成為一名考古學家,這樣就能淘到恐龍蛋,放在家裡自己玩。」

高中畢業後,陳健安選擇了IT專業,離童年考古學家的夢想越來越遠……

目前,他在一個摩托車銷售公司當銷售員,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攻讀IT專業學士學位。

時隔五年再訪陳健安,那場大海嘯帶來的生死經歷似乎已不見蹤影。 變化的是,他渴望磨礪和鍛煉,渴望積累社會經驗。不變的是,他仍然熱愛恐龍,還有他的親人。

夢想是條擔當路:烏干達北部地方,古盧鎮

2014年10月,新華社記者從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出發,驅車7個小時、找尋8小時之後,終於找到了鄧尼斯•奧帕卡。

奧帕卡一家住在古盧城以東40多公里的阿朱盧村。古盧是烏干達北部的重鎮之一,距首都坎帕拉約350公里,也是飽受二十年戰亂之苦的重災區。

2005年,父母慘遭叛軍殺害,年幼的奧帕卡從此擔負起照顧弟妹的重擔。

2011年,奧帕卡不得不輟學,去城裡打工養家。

2014年10月中旬,新華社記者再次造訪了奧帕卡的家。還是那間茅草屋,由一圈低矮的土牆圍成,屋頂由乾草鋪蓋。牆上無窗,門只有1米高,屋內沒有傢俱,只有取水桶和做飯用的鍋和盆……

和五年前一樣,奧帕卡的夢想沒有變,就是上學,簡單又純粹。他輟學打工,養活弟弟妹妹,供他們上學。他放棄夢想,是為實現弟弟妹妹的夢想。那是一份擔當。

新華社記者群回訪到的孩子不止這些,回訪名單列出的更多。他們希望關注每一名兒童,因為兒童是我們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從這些孩子的故事中,仿佛也在重溫我們兒時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