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0期】我與台灣

人文篇──觸到了中國文化的根,華夏文明的魂

Daisy (中央民族大學來台交換生)

                           (網路圖片)

2011年9月8號,我拖著30公斤的行李箱,飛離祖國大陸前往寶島台灣,去一睹她神秘的芳容。現在的大陸學生對台灣歷史和現狀知之甚少,僅憑著一些既定的、固有的印象和說辭遠遠不夠。作為新一代青年人,我想親自去到中國這個特殊的組成部分,去瞭解她的風土人情,去探尋一個真正的台灣。


學習寫繁體字、讀繁體字

小時候習字時,最喜歡用毛筆蘸上飽滿的墨汁,在純白的宣紙上寫出一個個韻味非常的繁體字,總是覺得越是複雜的筆劃寫出來的字越是架構合適,寫出來極好看。這一寫,就是4年。因此我對繁體字有著一種無法替代的感情。2011年9月8日當我走下飛機,看到的是一個諾大的牌子「桃園機場」,這個魅力無窮的地方,用中國最質樸,卻是我們已經「遺失」了的文化告訴我,我與她,將有一段令我此生難忘的不解之緣。

豎版繁體字的書佔據了台灣書店的大部分空間,在台灣,人們一直沿用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台灣人也很以這樣的習慣為自豪。初到台灣,當我們在學習的課本上看到繁體字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大街小巷的招牌上都刻著繁體字的時候,我們就如看到了丟失多年的寶貝一般,熟悉而喜悅。

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用象形的筆劃表達了一定的意思,十分好記易懂,每個字裡都蘊藏著漢字文化的發展歷程,就如一條載滿了真髓的航船,歷經了歷朝歷代,最終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不幸擱淺。而這船上的珍寶,最終在祖國東南的小島上得以保存,這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實啊。於是,我們交換生一行人大多都開始學習寫繁體字、讀繁體字,寄給朋友和家人的明信片也都是用繁體字書寫,想把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給身邊的人。

兩岸名人故居的保護與發展

我學習生活的台北市也是一座充滿了人文氣息的城市。這不光表現在她的旅遊觀光業上和人文產業上,也表現在每個細節上。我們就讀的中國文化大學中就處處充滿了這樣人文氣息濃厚的細節。學校中的每個建築都有一個飽含華夏文明的名字:大雅館、大忠館、大孝館、大仁館、大義館、大賢館。每一條路的名字也都涵義非常:玄奘路、情人坡、仇人坡……每天穿梭在這樣古風十足的建築中,我不禁感歎中華文化已經滲透到了我的生活裡。

利用閒暇的時間,我和朋友參觀了坐落於陽明山上的林語堂故居。這所故居,也為我對台灣文化的認識,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我曾經參觀過北京許多名人故居,宋美齡故居、老舍故居等,這些名人故居大都讓我感到很失望,設施破舊,遺物破損,講解不精….許許多多的原因讓北京很多的名人故居喪失了本該發揮的社會作用。踏進林語堂故居的那一刻,我眼前一亮,清澈見底的池塘裡嬉遊著幾條錦鯉,鳥語花香;前台接待的工作人員男的身著藍白配色的長衫,女生則是旗袍上衣和過膝碎花裙子,讓人耳目一新;庭院中幾根歐式風格的柱子毫不影響整個故居的美觀,而是和整體的中式建築風格相映成趣,水乳交融。

故居內修繕精美,林語堂先生曾經的小發明,比如說中文名快打字機、自來牙刷、英文打字鍵盤等都保存完好,配以講解;林語堂先生讀過的書和作品集都陳列在書架上,分門別類,井井有條;起居室、餐廳都保持著原有的特色。這一切,經過來自東吳大學志願講解員的講解更加妙趣橫生。故居中各類衍生品也製作精良,獨具特色,價錢合理。可以說台北林語堂故居將名人故居的價值發展到了最大化,使名人故居發揮了其最大的人文社會價值。參觀完林語堂故居,我對林語堂先生的英文習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對林語堂故居的運營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

兩岸故居的對比讓我思考,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北京故居和台北故居發展的差距,而兩地故居值得互相借鑒的地方又在哪裡呢?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一些名人故居發展的普適性建議?時逢中央民族大學URTP專案的啟動,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組織了一名來自經濟學院的夥伴和一名來自文傳學院的夥伴,針對北京老舍故居和台北市林語堂故居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一些列研究,申請了Nmoe的項目。我希望通過這個專案,能把我所見到的台北故居的優勢提供給大陸的一些名人故居,促進兩岸文化保護的共同發展。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