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玟琳 (台北大學 中文系)
安徽,簡稱皖,是中國的一個內陸省,兼跨長江、淮河,西倚河南、湖北、東靠江蘇、浙江。在中國,他稱不上是個旅遊勝地;在國外,認識他的人不能算多。但光靠雄偉「黃山」坐鎮,他就擁有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人文範兒;國際名氣雖不算大,近年來也漸累積成一副氣象了。
中國改革開放成果集中在沿海城市,偏內陸的安徽整體算是發展中的等級,並且
持續著重綠化。整體人口不至於太多、步調悠哉、交通發達。說人口不多,其實也有六千四百多萬人跟我擠在同個省份裡,但所到之處,給人的感覺都是小城,沒有什麼面目可憎的人,看來看去,表情都挺和善的,令人覺得賓至如歸,大城的壓迫感在這裡是不可能感受到的,我的心情始終一派輕鬆。
大概人在度假的時候,東奔西走、四處見聞,心情就比平日好,也特別想吃東
西。我尤其有這個毛病,加上個人時不時都嘴饞,無論什麼菜,我吃起來都變成山珍海味。每到吃飯時間,我都是抱著寧可錯「食」一百,而不縱放一「菜」的獨裁態度,深情地掃蕩每道菜餚、每杯白酒,直到大家起身走遠、離我而去。這種格調雖不算優雅高貴,也算體現了羅隱「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心境了吧!
安徽處於中國中部,重的是「山珍」,不追求「海味」,且被群山環繞,少平
地,所以不能種稻、卻能產極好的茶葉。此地居民自古以來多經商維生,「徽商」因重視教育,又稱「儒商」,是中國最著名的商幫集團之一,跟《白銀帝國》裡的晉商齊名。而這次旅程,算是吃遍了「徽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其特色簡而言之,可以用八個字形容:「嚴重好色,輕微腐敗」!「鹽」重—早期因處內陸,山區幹活需補充大量鹽分;好「色」—講究擺盤顏色搭配;輕微「腐敗」—指醃製、滷製多,如經典的「臭鱖魚」、「毛豆腐」,都是聞起來五味雜陳,吃了卻難以忘懷的味道!
到大陸旅遊,我最留心的不是高度的城市發展速度或冠冕堂皇的各種指標,而是在那之外,各種中國式的人文現象、歷史樣貌及自然景觀——我最深刻的安徽印象,便是宣城宣紙、徽派建築及奇險黃山。
平時雖難免被高科技電子產品吸引,而沉溺在大中小的視窗裡,但對中國古典
的字、畫,我依舊有份濃厚的情感。書法之於我,便是結合思想、文學及應用的高等藝術,不僅詮釋了詩詞的意境、體現了文人的才華,還承載了歷史的痕跡。書法作品之所以能保留完好至今,歸功於紙的長壽。而擁有良好的潤墨性、耐久性、不變形性以及抗蟲性能;又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的,便是安徽宣城出產的「宣紙」。這次有機會參觀宣紙的製作:原料全取自大自然、工藝掌握在師父微妙手勁中的成果,竟有千年的壽命!再想想自己每次捧著圖書館藏悠久的現代書籍,散發出的霉味、硬脆的頁面、散落的褪色斑點不禁令我又對古人的智慧大感欽佩!
而說到結合地理、歷史、民情文化的藝術,不得不提「建築」。徽派建築以磚、
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木樑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以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其實,建築也有自己的溫度,若好好感受、觸摸,便能了解建築內的生活、建築上的巧思、建築外的背景。徽商力在經商,衣錦還鄉之後,以奢華精緻的豪宅園林體現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門面,或亦以牌坊築立褒獎徽州女人守夫的風骨。牌坊的正面若是文風昌盛、教育發達,背面便是封建的倫理道德;黑瓦白牆的整體性和美感中,封閉高牆如良人未歸的小城。
古代詩人多懷才不遇,登高望遠而心生感懷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山亦成為一
種境界。而從「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集「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天下第一奇山」的盛贊中,不難想像黃山的地位;而他的魅力卻是朦朧的輪廓。黃山原名黟山,主體以花崗岩構成,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黃山也被尊為中國山水畫的搖籃,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據說在冬季的淒美樣貌更是一絕。這個風景勝地有永恆的吸引力——對遊客來說,增廣見聞;對畫家來說,有身歷其境;對攝影師來說,有奇景;對文人來說,有苦盡甘來。
他如一位隱居的秀才,深居簡出,得先穿越迷霧、再走過小雨、甚至耗盡體力,
方能一睹他的美。我曾目睹上海的富麗浮華,沾染北京的領導風範,體驗閩南的近鄉情怯,奔馳在內蒙古的一望無際,漫步在蘇杭的園林古鎮,卻不曾見識過如此的文人風範。
行李箱裡多了一幅孤芳自賞的蔡襄筆墨真蹟,這是我買給自己的紀念品。經過安徽的洗禮,我還會抱著「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情,明白隨性所至之處皆有青山,何必刻意去計劃將來的旅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