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期】眾人拾柴火焰高

中國傳統文化再領風騷

楊洋

£¨Éç»á£©£¨9£©¿××Óµ®³½2563ÖÜÄê¼ÍÄî»î¶¯¾ÙÐÐ

祭孔大典中,北京國子監中學的學生在孔廟中朗讀〈禮運大同篇〉。(新華網圖片)

日前,中國大陸多地舉行孔子誕辰2564周年祭祀典禮。人們採用仿古祭祀的方式,表達對孔子的敬意。其中,包括初獻禮、獻祝、行亞獻禮等環節。祭奠之餘,眾人誦經典、拜恩師、舞「六佾」,在品讀先賢之時,重溫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近幾年來,此類「振興國學」系列活動在大陸可謂遍地開花。

早前,曾有百人舉辦漢式婚禮,效仿古人,親迎、共牢合巹、解纓結髮。鑼鼓儀仗,鳳冠霞帔,無不令人折服於漢朝文化的魅力。此外,某一電視台還推出詩詞類節目,採用競技比賽的形式,設置問答環節,選手層層晉級,激烈之中讓人重領古人風騷。推崇國學似乎成為社會熱潮,在大陸多所高等院校的開學典禮上,更有師生齊誦《大學》。如今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氛圍下,重倡國學,是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和精神的回歸。

新文化運動以來,人們往往將源自西方的現代化看作是「進步」,而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腐朽、落後的,那一時期存在著對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的偏頗現象。傳統文化之「斷裂」便由此發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中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自我轉型。因而自上世紀80年代末,激進主義浪潮冷卻之時,大陸開始回眸本國文化資源,反思繼承傳統時的文化行為,在這樣的心理逆轉中便出現了「國學熱」。

在這種普遍的大眾心理狀態下,人們開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學習和繼承國學的問題。然精神財富的繼承實難於物質財富的繼承,非一時之「熱」,而需「溫火」,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需在「常態」中演進。

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於傳統文化的繼承應警惕文化保守主義。提倡復興國學並非意味著全盤否定西方文化,也非全盤吸收傳統文化,在當下多元化的形勢中,國學的振興需要以開放的批判的態度來「取其精華而棄其糟粕」。其次,傳統文化的繼承應抓好根本,奠好基礎。加強學生在校期間的國學教育,加大國學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傳統文化的繼承必須是持續性的,其教育需以踏實嚴謹的態度,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非一時之心潮。堅韌持久,如此才可保持文化的不竭動力。再者,大陸政府可設立有關國學教育及研究的機構,加強與港台和海外華人的文化交流,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 ,提高大眾的參與程度,共負文化傳承之任,讓傳統在規範的文化行為中發展和弘揚。

然真正做到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途經必然是曲折和長久性的。一步一腳印,踏實做學問才是中華文化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