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期】專題:孔子與中華文化生命力

抵制孔子學院損害中西文化交流自由

任沁沁

£¨¹ú¼Ê£©£¨2£©ÃÀ¹ú²¼À³¶÷ÌصÈÎåËù´óѧ¿××ÓѧԺÁªºÏ¾Ù°ì»î¶¯Çì×£¡°¿××ÓѧԺÈÕ¡±

美國布萊恩特等五所大學孔子學院聯合舉辦活動慶祝「孔子學院日」。(新華社 秦朗 攝)

罔顧眾多西方民眾迫切瞭解和認識中國的客觀需求,無視孔子學院在美國已處於良好的「自生長」態勢,在世界上擁有最多孔子學院和課堂的美國,一些戴著「有色眼鏡」的美國人士試圖對孔子學院進行遏制。

具有公共影響力的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日前發表聲明,呼籲有關大學終止或重新談判將中國孔子學院引入美國和加拿大校園的協議。其抵制的核心理由主要有兩個,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的一個分支機構,推進政治目標,並被允許忽視學術自由。

當孔子學院在美國蓬勃發展之際,抵制的聲音也隨之升高。今年5月,芝加哥大學的100多名教授發起連署,要求校方在9月與孔子學院的合約到期後不要續約,理由是「學術課程會受到中共對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政治鎮壓的影響」。

眾所周知,積澱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其辦學宗旨是提供學習漢語、民間交流、文化交流的平臺。孔子學院一不破壞所在地學術環境,二也絕非中共外交手段或工具。它只是一個向國外介紹中國文化的國際性學術組織,是對外推廣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的視窗,推動中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載體。

英國有英國文化協會、德國有歌德學院、法國有法語聯盟,同樣都以促進本國與世界語言文化交流為宗旨,為什麼中國不能有孔子學院?

自2004年在烏茲別克辦起第一所孔子學院起,截至2013年底,全世界已經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歐洲、美洲和亞洲是孔子學院分佈最密集的地區,分別為149所、144所和93所。名列世界前200名的大學中,超過70所辦起孔子學院。

試想,一個無視學術自由,致力於政治宣傳的機構,能被如此廣泛的各大洲國家和機構認同並得到跨越式發展嗎?指責孔子學院控制教師的聘用、培訓管理及課程設計的批評人士,忽視了中國與外國的大學共建孔子學院所採取的中外合作方式。孔子學院的管理委員會是由中西方專家和學者聯合組成的,其中包括了不少西方大學的校長和教授。中方從未對孔子學院施加影響,外國大學在制定活動安排上也擁有自主決定權,對大學的科研活動不構成影響。

孔子學院從來沒有任何違背學術自由的表現,一位曾經在密蘇里州一家孔子學院任教的外籍教師透露,其從事的所有課程和活動,從未有任何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指稱的「限制討論的內容」;語言教材與資源的選用標準是學生的語言水準和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文化性和時代性;開展文化活動的標準在於是否有助於美國民眾全面瞭解當代中國;而對漢語教師的選擇聘用和培訓管理等,過程量化透明,不存在「控制」選拔之說。

而對孔子學院具有政治宣傳意圖、傳播中共意識形態的指稱,是站不住腳的。儘管孔子學院所屬機構是中國教育部旗下的漢辦,但批評人士若只從組織架構上妄下孔子學院是「中共的一個宣傳分支」的結論,無疑是戴著有色眼鏡的主觀臆斷,是西方社會隔絕中共「溝壑思維」的又一表現。

孔子學院的創辦初衷是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中共從未利用孔子學院進行意識形態輸出。文化交流是人類交往中最美好的潤滑劑,美國一些人的無端揣摩,玷污了本應最純淨的文化與學術交流。

打著「孔子學院違背學術自由、推進政治目標」的「幌子」,抵制中西文化自由交流,抹殺民眾的瞭解渴望,實際上恰恰體現了美國的這些人對外來文化的不包容、不自由、不自信,這是其文化種族主義的表現。

在經濟上取得長足進步的中國,除了發展經濟、社會、生態、政治,也要發展文化;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之外,也強調文化自信。

成立近十年來,人們聽到的是孔子學院如何用最真誠的聲音,把根植於中華民族數千年傳統文化深處的和諧共贏思想與和平發展理念,分享、訴說給世界;人們看到的,是中國政府伴隨綜合國力強大而展現出來的文化自覺、自信,和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信心、決心。

世界各國孔子學院的學員們所趨之若鶩的,是漢語文化的升溫與實用價值的提升。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富有活力的中國經濟發展惠及世界,未來沒有人能避免與中國打交道,學習中文、瞭解中國文化,利大於弊。

追求「和為貴」精神的孔子學院,如果真的因為一些人的故意抹黑而失去了在美國展示介紹中國悠久文化的平臺,那將是對美國所謂「普世價值」的諷刺,是對其宣揚的所謂自由、平等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