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期】台北導演在北京

電影人的心酸與堅持

李娟

電影之夢起航 踏入「北影」 大開眼界

002

台北出生的陳志原在北京電影學院電影進修班畢業後留京打拼,為了電影之夢堅持著。

陳志原今年32歲,在台灣從事過兩年製片和視頻拍攝工作,為了心中的電影之夢,三年前到北京電影學院上一年制的電影進修班。說起這一年的收獲,志原認為,同學當中有些就是學攝影或相關專業的,他們會覺得學得有點淺,但對於像自己這樣對電影課程接觸比較少的人,真是大開眼界,課程都深入淺出,真的很棒。在北影他看了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電影,而且在大陸與影視相關的一些參考書也非常多,定價也便宜。

要說陳志原在電影專業領域的難忘經歷,首先要講的就是畢業時參加的全球24小時拍片大賽了。「規定在2天以內,拍出一個5分鐘的短片,還有很多素材作為規定限制,大家需要頭腦風暴完成作品。運氣還不錯,因為我們拿了北京賽區的第一名。」雖然這次獲獎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具體的工作機會,但對一個電影行業的新人來說,實在是一次很大的鼓勵。

本打算在電影學院上完學就回台灣,沒想到一年後想法又變了。「或許留在北京會有更多的機會呢?畢竟大陸的市場要遠遠大於台灣,雖然競爭會更激烈,但也意味著會有更多出頭的機會。」志原回憶獨自在北京打拼的過程,總是包含著酸甜苦辣各種滋味,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他在北京的第一份收入,是一位台灣朋友推薦的戲劇策劃,主要負責跟編劇討論本子,幫公司完善劇本,雖然並不是導演,但收獲也頗多。

做了半年戲劇策劃之後,終於獲得機會可以真正涉獵導演領域——幫朋友寫電影腳本。同時為了生存,開始了在北京身兼多職的職業生涯。他並沒有固定的工作,自己充當獨立製片人的角色,組織團隊寫電影劇本、MV副導、宣傳片攝製,是他收入的三個來源。這樣的工作性質很自由,但是也要面臨著收入不固定的風險,辛苦打拼都是為了心中的那個電影夢想。

堅持夢想的人:因為希望 所以堅守

志原說,作為這個圈子的新人,現在自己接案子不穩定,做副導演反而是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在他眼中,北京的競爭比台北還大,台灣工作步伐沒有大陸這麼快,要在北京生存,付出的勞力、心血都更大。雖然副導不是他最想做的,但是為了現實的生存,還是得繼續做下去。

由於工作經驗和名氣的制約,志原幫別人做副導的費用目前不是很高,大概3000人民幣,平均一個月能接到一到兩個工作。自己接案子收入會比較高,一次收入大概有一萬多,但因是新人,這樣的工作機會一兩個月才有一次。收入的不穩定直接關係到生活開銷。北京的物價水平和生活壓力早已不亞於台北,北京房租的不斷攀升,對任何一個北漂來說,都是占據生活成本最大的一塊。志原跟朋友合住,房租是1500元,這在北京算是便宜的,扣掉吃吃喝喝,基本每個月開銷都大體持平。

是什麼讓他堅守在這個城市?原因就是心中的那個電影夢想——給我一次當導演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在台灣是比較少的,但是在北京至少可以看到希望,志原堅信,自己也許不會等太久。「過去的案子可能不算多,但是至少也接到了,比如最近接拍了萬豪酒店的宣傳片,這種機會在台灣就可遇不可求。而且有時候接這種小案子,也是在累積、練習導演功力。」志原有點無奈的感慨「只要有希望,一切就都值得。」在北京的三年裡,他從沒像之前在台灣時候一樣每年安排旅遊,為了夢想他放棄了一些原本的生活。

三十而立——壓力山大?

志原一直很強調自己的年齡,他甚至覺得自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過去在工作上有過一些積累,但是都在不同領域,導致目前對某一行業的深度和經驗都不夠。我真的覺得在剛畢業的時候要堅持在一個崗位上三到四年。」其實不管是什麼年齡來大陸闖都不重要,重點是不後悔、能踏實編織自己的夢想才是最重要的。

志原說有個在台灣的朋友,從25歲開始做製片,到現在31歲,一直專注在這個行業,已經是前輩了,收入也非常豐厚。而自己花了一年時間進修,半年時間做戲劇策劃,最後再轉回導演,壓力可想而知。未來,志原在大陸想要達成的目標,至少短期先當上微電影導演,長期的目標是能夠做數位電影的導演。

想做導演?你必須是全才

志原覺得一個優秀的導演,就是對於拍片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吹毛求疵,「比如李安拍片,一個小的東西,他覺得不可以就不可以,要到了那個標準才可以。」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在導演這個領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覺得差不多就好,也許電影出來的效果就會完全不對。

志原認為自己是個比較隨性的人,很多東西就覺得應該還好吧,但是比較專業的導演,標準會提高,一般人的標準是60分,可是專業導演要到90分以上。所以他正在努力的去學習精益求精。

在大陸工作:困難與機遇並存

志原在工作上最大的困惑是客戶跟導演對於片子的要求與定義不大一樣,比如之前拍一個MV,客戶花了很多錢在製作上,但是對於藝人的造型絲毫不重視,甚至做出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造型,很可惜,也讓人感到有些無法理解。

要說起大陸的市場,那當然就是機會多。志原覺得在台灣可以拍音樂錄影帶其實也不錯,台灣有很多很紅的歌手,而且在MV上發揮空間很大,但是這樣的機會畢竟很難落到新人手中,在大陸的話,需求量最大的來自於一些小歌手,名不見經傳,預算量很小,但是可以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去展示自己的才華。

未來:如何不讓微觀的生活 跑贏宏觀的自己

志原轉向導演快滿一年了,他希望第二年能夠有比較快的晉升,至少每個月都能保障接到「大單」,加上既定的一些工作,平均收入能夠到一萬塊,「這個目標應該不會太遠」志原堅定的說。

一邊是現實生活的壓力,另一邊是電影導演的夢想,志原覺得很多熱情是會隨著時間流失或者年紀增長,逐漸被現實環境所消磨掉的。「做電影雖然是興趣,也是夢想,可是熱情不會一直滾燙。一樣會有迷惘,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對它時有無退縮,可否會堅持。」 志原說的很樂觀,「我的滿足感很低,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