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旬老船長的海上生活
■ 張羽 高淑萍
傍晚的餘輝在漳江口灑下一抹嫣紅,退潮後的海岸露出黑乎乎的灘塗,歸港的台輪靜靜靠泊碼頭,仿佛訴說著迎風破浪後的沉寂。
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礁美村是以經營巴非蛤等貝類為主的對台小額貿易點。離碼頭不遠的食雜店門口,一位皮膚黝黑的台灣「船老大」獨自坐在長長的木椅上,雙目注視著船來船往的出海口。
這位62歲的船老大姓陳,家住台南,15歲時就開始跟人跑船,曾遠赴美國、巴西等國家。那時,老陳離家一趟就是一兩年。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老陳成為了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但體力已大不如前。「現在年紀大了,長途都不跑了。」貨船從雲霄到高雄只需一天一夜,海峽間的「短途」貨運成了老陳的新選擇。
這次老陳從台灣空船跑到雲霄,被公司安排從礁美拉巴非蛤到高雄賣,已經在礁美休整好幾天。「不比以前了,以前一周跑兩趟,現在跑一趟都要休個把月。」老陳感慨地說。船多貨少,有時老陳要在礁美等上三四十天。而他呆在台南家中的時間不過十天左右。
利潤是老陳要考慮的另一因素,「現在很多台灣年輕人都不願意選跑船」,為了節約成本,平時只有一個船員跟著老陳,船員來自印尼。
在岸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可老陳怕「出去要花錢」,不願往礁美以外的地方跑。於是,在「等貨」的一個月裡,老陳幾乎就生活在碼頭邊,和村民搭夥,一餐10元人民幣;或租住在村民家中,或索性和船工一起住在船上。
閒來無事,老陳會靜靜坐小賣部門口,看著來往的船隻,或到不遠處的邊防派出所與官兵聊天。「平時不敢亂跑,他們(邊防官兵)對我們都很好,不想給他們『惹麻煩』。」老陳說。
雲霄邊防大隊礁美派出所教導員李鵬介紹說,1983年,大陸開設沿海台灣船舶停泊點後,台輪首次停靠礁美,台胞品嘗了村民贈送的巴非蛤,發現味道鮮美,價格便宜,而台灣沒有巴非蛤。他們便嘗試著向高雄銷售巴非蛤,深受當地民眾青睞。
目前,正值暑期,台灣大學生放假在家,或打工、或聚會,巴非蛤等貝類成為學生們餐桌上首選的美食之一。老陳說,「大學生喜歡粒大肉嫩,味道鮮美的貝類。」所以這個季節台灣的貝殼類海產品比較暢銷。
老陳擔心,等到暑期結束,學生這一消費主力「退潮」,生意會更難做。
「現在台胞跑船經常是在台灣那邊卸完貨就又回來這邊,可以說吃住大部分都在這邊。」李鵬表示,雖然跑船很辛苦,但這是很多年長船員賴以生存的方式,所以邊防官兵都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台灣船員加以幫助。
為此,礁美邊防派出所、海關等部門為來靠台輪開闢「綠色便捷通道」,對於前來求醫問藥的台胞提供便利,並協助兩岸往來故障船隻的修理。同時,對居住在港口附近的台胞提供幫助,逢年過節,邊防官兵們都會與遠離家鄉的台胞待在一起,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
「這裏也是講閩南語,吃的口味也差不多。」老陳說,年紀大了,以後也不可能再跑那麼遠。
礁美,這個擁有4000多村民的小漁村,漸漸成了老陳的「第二故鄉」。(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