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社評:「一帶一路」,歡迎搭乘中國發展列車

外交上的投棋佈子,成敗往往不取決於縱橫家野心與謀略之高下,而取決於誰能真正實現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大捨大得,在團結中創造發展、強大自我,在發展中鞏固團結、互利共贏。近年來,中日美等國在東亞問題上的外交競合,強弱易勢,決定性的關鍵恐怕不在於綜合國力的對比,而在於霸道與王道的思想分野:一方是以鄰為壑,借勢借端,拉幫結派裹脅弱小國家火中取粟,企圖建構東亞軍事同盟遏制中國崛起;一方是睦鄰友好,共同發展,借助區域合作平台建設「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輸出「中國紅利」以促進共同繁榮。

「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面對新一輪對外開放,將自身發展戰略與區域合作相對接的重大戰略構想。所謂的「一帶一路」指的是一個朝向陸路,以哈薩克等中亞國家為主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另一個面向海洋,以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為主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具體的內容既涵蓋傳統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包括次區域合作的大湄公河合作計劃,還有經濟走廊、經濟開發區、互聯互通、人文交流、跨國運輸線、金融合作等項目。「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將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的廣大地區聯繫在一起,覆蓋40多個國家,總人口超過40億,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資源稟賦互補性強、發展潛力巨大,在農業、紡織、化工、能源、交通、通信、金融、科技等諸多領域進行經濟技術合作的空間廣闊。

近年來,雖然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傲人成就,但是受到地理區位條件的制約,主要得益於東部沿海的對外開放,而佔國土面積80%、人口總量接近60%的中西部地區,人均GDP只有東部沿海的1/3,進出口總量只佔全國總額的14%,吸引外資的17%,對外投資的22%,東西傾斜嚴重、城鄉落差大,成為深化改革的制約因素。想要改變這種「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發展格局,不但要加快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也要發揮中西部地區與鄰國交流合作的潛力,進一步提供自身發展的戰略縱深。目前「一帶一路」規劃中所涉及的14個省區市中,就有9個位於中西部,從基礎設施、財政扶持、人才培養就業、對外開放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優勢,將「內陸」變「前沿」,有利於增強這些中西部省區市的發展潛力。

此外,「一帶一路」的提出,也是基於推動亞洲區域合作的需要。由於歷史的矛盾和南北的發展落差,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水平遠遠落後於歐盟國家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特別是,冷戰時期在「舊金山和約」體制的強力主導下,東亞地區在產業鏈上形成了個別國家從屬於日本、整個東亞國家從屬於美國的「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體系。多年來,以美日為軸心的雙邊協定長期支配著亞洲地區的利益格局,東亞國家間的水平鏈結嚴重斷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介入雖然改變了東亞國家的內部分工,但卻沒有改變對外部市場的依賴。1997年和2008年二次金融危機,提供了東亞區域一體化的契機,亞洲國家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有鑑於此,中國提出要加快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多種方式的連通搭建穩固的投資和融資平台,打造廣泛的交通運輸網絡,修建公路、鐵路、港口和能源走廊。「一帶一路」的建設將有助於推進亞洲內部的區域合作,轉型為內向型積累,也有利於加強歐亞大陸之間的合作。

「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主要是基於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不需要過度誇大它的和平動機,但也不能忽略它對帶動區域發展、促進區域合作與安全的客觀效應。特別是,在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大陸明確表明不搞「拉幫結派」、不建立任何新的雙多邊機制,也不干涉他國內政、不謀求發展主導權,更不經營自己的勢力範圍、結盟對抗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中國主張充分依託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峰會、歐亞經濟聯盟等既有的合作平台推動「一帶一路」規劃建設,有利於消除亞洲周邊國家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擔憂和疑慮,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為區域經濟一體化鋪平道路。

「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不但將會是美日「中國圍堵」政策的重大挫折,也是亞洲區域一體化的制度性保障。通過「一帶一路」的示範作用,中國大陸可以向全世界表明,中國自古至今都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發展壯大後的中國依然是維持國際和平、推動世界進步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