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對中國到底「狠不狠」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他第二個總統任期快要過去一半時對中國放了句狠話:對中國一定要「狠一些」。這是否意味著歐巴馬政府對華政策將出現重大調整?
專家認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確有一些強硬表現,但中美之間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大格局並未改變。
說了什麼「狠」話
在英國《經濟學家》刊登的專訪中,歐巴馬以一副「中國通」的樣子聊了自己對中國的理解。「大家必須對他們(中國人)相當強硬,因為他們會竭盡全力推進(自己的目標),直到遇阻。」
這句話被中外媒體廣為引用,被解讀為「歐巴馬要對中國實行更加強硬的政策」。 實際上,歐巴馬在專訪中就中美關係還提到三點:
一,與中國的一些摩擦和緊張態勢可以「管控」,美歐應該繼續發展與中國的「全面夥伴」關係。
二,與中國發展關係的前提是中國融入現有的、對美國有利的國際秩序,但同時要在現有秩序的基礎上衍生出更加具體和強硬的機制以「管制」中國。
三,中國經濟越發展、在世界經濟「食物鏈」上地位提升越多,就越容易與美國找到共同的利益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說,歐巴馬的這一表態並不新鮮,更多延續了他先前的觀點,即以所謂的用「國際秩序」約束中國。
張蘊嶺說,中國隨著實力不斷增強,自然會對現有一些不平等的國際秩序提出不滿和挑戰,而歐巴馬的言論可以說是他面對中國崛起和中美競爭做出的反應。
做了什麼「狠」事
專家認為,在中國崛起背景下,中美之間在某些領域的競爭加劇,美國在東北亞等一些事務上對中國的政策日趨強硬,這一點無需回避。
專家表示,美國對華政策強硬趨勢的表現之一是,美國政府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海洋爭端問題上的立場從至少在公開表態中不選邊站隊,改為支持和輔助與中國有矛盾的國家。
歐巴馬政府這一政策趨向需要從美國的國內政治和國際戰略兩方面來理解。在國內政治方面,不少美國人指責歐巴馬的外交政策過於軟弱。面對中期選舉等壓力,歐巴馬期望向國內證明,自己也是「狠角色」。
而在國際戰略上,歐巴馬政府正大力推進「重返亞太」的戰略中心轉移,力圖通過對華的強硬姿態給美國亞太地區盟友以交待,打消盟友的疑慮。
張蘊嶺認為,中美兩國在新實力對比下的競爭是相互的。美國在中國周邊的一系列舉動對中國是一種刺激,而中國影響力增強以及維護國家權益的一些措施在美國眼裡也是一種壓力。
怎樣應對「狠」招
專家普遍認為,歐巴馬最新表態以及美國近來強硬表現不意味著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係出現根本性變化,雙方仍然在多個領域尋求交流與合作,維護著「鬥而不破」的雙邊格局。
比如,兩國領導人之間就重大國際問題多次及時以通電話等方式直接溝通,中美戰略與經濟年度對話順利舉行以及中國海軍首次正式參與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多國聯合軍事演習等。
美國對華政策有一定連貫性,再強硬也不會突破雙邊關係底線,但應對美國眼下在海洋爭端等事務上的一些「狠」手段,中國應該「守中有招」。
第一,就領土主權等原則問題要堅持據理力爭,不能退讓;第二,不能一味以強硬對強硬,需要「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比如在南海問題上注重對國際海洋法的應用等。
實際上,中美現階段都在為設立兩國交流與合作的多邊平臺做努力,包括擴大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以及東亞峰會等,只是兩國仍需就創立雙方都能接受和融入的新多邊機制以及修訂現有的國際制度進行磨合和嘗試。
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其實重要的並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是其中的過程,即在合作與競爭中維護不衝突、不對抗的雙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