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2014年 第四屆「龍脈相傳‧共創未來」青年徵文比賽

<貳獎>

兩岸相遇在雲端—他鄉遇故知

傅群(辭修高中)

上海書報攤

    上海書報攤 (網路圖片)

我愛好動漫的生活已持續約莫四年了,也不知是從哪入了這個道,可能只是偶然走過某書店的漫畫區然後流連沉迷其中,總之,ACG已成為我密不可分的愛好。動漫陪我度過了大半的青春期,在這期間我認識了一些名字、一些平庸的作品、一些神作、一些無用的知識、一些會一輩子放在心中的價值,他們是如此地深植我心,以至於旁人的指指點點,對我來說無動於衷。

半年前我下定決心在未來前往大陸就學,在此之前除了既有的課業衝刺外,有必要獲得一些先備經驗或認識環境。於是在年初的寒假期間,父母和我前往對岸,探望在上海的外婆和舅舅一家外,還參觀了在上海和北京的兩所大學。這兩所學校——上海交大和北京清華——還真不負了一個「大」字了得。

明定的計劃是和外婆舅舅團圓過年、「考察」未來可能的學校,但我在心中偷偷設定了第三個任務。待在上海約一周之其中一天,我前往上海書城,一方面我本來就愛 看書,一方面在那可能比較容易尋得我要的東西。以書局而言上海書城真的很大,七層樓高,書量連信義誠品都被比下去了。我一面以逛逛的心態遊蕩,一面又專注地找著什麼,一層又一層向上,終於在七樓的一角,找到熟悉的輕小說和漫畫封面。然而大所失望的是,它們的書量實在貧瘠的可憐,間錯夾雜許多非動漫的日系雜誌。其中多半是港澳台出版社的翻譯版,或是直接從日本進口的空運貨。可不管我怎麼找,就是沒有簡體字、大陸出版社自己翻譯的版本。在這書量少得可憐的區塊,除我之外沒人遊蕩,好像這裡是汪洋中的小島,孤伶伶地被冷落一旁。我失望地和同行的老爸走出書城,他也愛書,手上提了扎扎實實的兩大袋,我卻兩手空空。

走回車站的路上,我有點感傷又不太感傷,只覺得二月的上海冷死了。來時,我期待地心想,如果在這裡也能找到和台灣同等規模的二次元文化圈,那麼即便是和家人相隔兩岸也好,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也罷,只要能繼續保有自己最執著的愛好,一切都能被忍受。於是,為了確定這樣的圈子在對岸是存在的,以及瞭解其程度、範圍、以及會以什麼形式出現,我便試著以一個大型書城書架上的規模,來作為一個社會對此文化的接受度及其實際發展的判斷依據。這就是我祕密進行的社會調查。

與我的期望相反,我落寞地打道回府。一路自我安慰,來上海尋找幾本漫畫小說也難說什麼正經事,春節期間的此時此刻,一定也還有許多了不起的中國青年,無所謂興趣地窩在圖書館或辦公室裡,為自己的前途不眠不休地努力打拚。有人離鄉背井放棄所有熟悉的事物來到大城市,只為求得更好的機會,他們每一個都強過我。相形之下,我還在此蘑蘑菇菇地企求享樂,無論怎麼想都難以令人欽佩啊。或許的或許,選擇割捨一些事物去換取更為遠大的目標的時刻,終究到來了吧,就算沒有輕鬆逛書店看動畫的生活片段,我也必須忍受。正當我自以為悲壯地要下定決心時,一張熟悉的臉孔映入眼簾。

那是認識的人,但不是真實的人。那是一名動畫角色,背後襯著大大的鮮明標題在一本亮面雜誌封面上。似乎是本動漫類型的雜誌,和電影、籃球、電玩等其他種類一起被夾起來垂直陳列在一間略顯破舊的書報攤前。我像磁鐵般被吸過去,目不轉睛地盯著瞧,封面斗大的標題主打即將開播的動畫、遊戲介紹、音樂推薦、和某某插畫家的訪談錄,而重點是,即使是偏中度以上二次元宅、在台灣巴哈姆特穿梭行之有年的我看來,上頭的的確確是極新的資訊,有些在我從台飛來前才剛在網上看過,有些我聽都還沒聽說過。當然,ACG是非常大的一塊領域,我也只著迷一部分而已,但即便是有點以管窺天的認知,我都知道這本雜誌不簡單,不對,這整間書報攤上的東西都超乎預料!攤子是巷弄穿堂改建成的,除了前頭的陳列,裡邊還有長形的空間,以書店分類來形容的話,就像…台灣書店常見的雜誌區塊那樣。光鮮亮麗的各類型雜誌整體散發出年輕氣息,而且,不是我的錯覺,其中關於動漫的比例異常地高,不止雜誌,還有不少同人畫冊和翻譯輕小說,那些小說是真的中國人譯筆,非敷衍的進口,我再回頭看雜誌,也是實實在在的由本地出版社編輯,一點不假。

我瞬間陷入錯亂,彷彿初次見到鴨嘴獸的生物學家般腦袋打結。為什麼「它們」會出現在這裡?為什麼方才的書店裡沒有這些?種種疑問混雜高漲的期待接連冒出,當然思考之間手也不自覺地開始敗家。老爸看我興致高昂,也耐心的在旁等我,一面和攤主閒聊,管攤的是個和商品有點不搭的阿婆。阿婆知道我們打台灣來時,便熱情地與老爸大談兩岸關係與釣魚台之爭。我提出上述疑惑,阿婆回答,這些消遣型的刊物比較偏小眾市場,大書店嫌量少利低,不賣,所以才充斥于路邊書報攤,此乃禮(利)失求諸野。我心想,在台灣,此類書籍都是集中在專門商店,比方說西門町的安利美特,以節點的形式經營,雖然書量大,但期刊雜誌類清一色自日本進口,少有台灣出版社自行編輯,除非懂日文,否則買來只是看圖的。此外,由於空運加上匯率加上二次店家利潤,其價格並不便宜。在這裡,看得到中文撰寫的精闢文章、不遜于台灣的快速資訊、毫不馬虎的亮面硬紙質、夾七夾八一堆贈品,更驚人的是,售價實惠得慈善。我不清楚對岸人們是怎麼衡量的,對我來說,買下的三本雜誌一本小說共人民幣一百元(台幣五百),在台灣不可能辦到。

我拿起相機,想拍幾張攤子的照片,阿婆笑推著我說別了,破攤有啥好拍的。有啥好拍的?開玩笑,眼下這風景比整個外灘還要感動我!離家隔海峽,在近全然陌生的城市中,竟能發現自己深愛的世界,居然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生機盎然地湧動,融匯于間羅雜沓的一隅。這是何等的他鄉遇故知?我樂壞了!老實說,我可不是輕鬆愉快地面對自己要來大陸就學一事,激烈的競爭啊,遠離家人啊,文化差異什麼的,早就聽到快龜縮了,好像明天起床就要飛到冥王星過活一般提心弔膽。尤其是文化,無論怎樣,我清楚明瞭自己喜歡的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及隨之而來的,與自己的民族情感必然的矛盾。我的想法是,只要對自己的家國還有認同,只要自己是中國人這點不證自明,身份背後的歷史,那重量是必須去承擔的,無關乎興趣。所以矛盾也好情結也好,幾年來也確實困擾著我。

而直到今天,我找到許多事情的答案了。我的煩惱怎麼說都是微不足道,僅是小小島國上的小小高中裡一個小小孩的心事。我外公是共產黨幹部,外婆是下鄉的共青團知青,媽媽在新疆長大,先後到武漢、上海和台灣定居,老爸早年搞社運,三十歲開始來回兩岸。他們用歷史和文化與這片土地產生連結。可是啊,什麼都沒有的我,居然再沒有無所適從的漂泊感,因為可以確定的是,明年當我再度踏上這片土地時,遇上怎樣的挫折與孤獨,多少次被風暴般的競爭打趴,再怎麼深刻地體認到自己的無力,只要還有按下電腦開機鍵的力氣,互聯網上等著我的,是一定可以大聲歡笑的熟悉的世界,然後快快洗個熱水澡,倒頭就睡,隔天早上起床又是一尾活龍。原先深植於我心中兩種矛盾情緒,——對未來生活的不確定、反日情結,居然在這異地上的一方小小書報攤裡,產生了奇妙的調和。我是用網路文化重新和這片土地連繫情感與記憶。沒有沉重覺悟亦無歲月累積的年輕的我,卻擁有了強到足以接納自己的緊密連結。不是透過百年前共同的歷史,而是快速流動的互聯網,讓我和同一位朋友,相遇兩岸,在雲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