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期】俄歐關係動態

── 俄羅斯與西方:風雨蒼黃又十年

■ 吳黎明

Angela Merkel, Barack Obama

2014年七國工業集團峰會,俄羅斯首度缺席。(網路圖片)

一樣的油菜花絢爛多姿,一樣的盟軍墓靜謐肅然,一樣的諾曼第潮起潮落。

十年前的諾曼第登陸60周年紀念,俄羅斯總統普京首次應邀出席,與西方領導人握手言歡;而另一位客人、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則剛與「老歐洲」們因伊拉克戰爭吵得不亦樂乎。                                                                  

十年後的今天,美國總統歐巴馬與歐洲新老盟友打得火熱,但對俄羅斯,除了「踢出」八國集團外,歐巴馬甚至不願在諾曼第合影時與普京靠得太近。

十年前,俄羅斯一度熱切希望融入西方體系,而跨大西洋關係則因伊拉克戰爭出現重大裂痕;十年後,烏克蘭危機沖淡了美歐因「棱鏡門」產生的嫌隙,而俄西關係則跌入冷戰以來的最低點。

十年彈指一揮間,風雨蒼黃,物是人非。

回想新世紀之初,普京一度延續葉爾欽時代「倒向西方」的思路,致力於融入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體系。然而甜蜜的時光總是短暫,最初的熱絡過後,俄羅斯與西方漸行漸遠。

首要因素是,北約咚咚不斷的東擴腳步聲讓莫斯科心煩意亂。2004年,7個原華沙公約國家的加入,完成了北約對俄羅斯的鉗形戰略包圍。東擴改變了歐洲地緣政治和戰略安全格局——北約戰機從波羅的海三國起飛,不到10分鐘就可以進入俄羅斯領空。

其次是西方屢屢以「民主」「人權」問題「教訓」俄羅斯,支援在前蘇聯地區發動「顏色革命」,把手伸向格魯吉亞、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而在俄羅斯看來,這是屬於自己的「戰略空間」,是西方不能動的「乳酪」。

2008年是俄西關係的另一個分水嶺,其中有兩個標誌性事件:其一是4月的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提出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將在未來加入北約;其二是8月8日打響的俄格戰爭。雙方為此互相指責,不乏狠話,關係一跌再跌,溫度一冷再冷。

歐巴馬剛上臺時曾試圖「重啟」美俄關係。但好景不長,普京2012年重登總統寶座後,先是向「棱鏡門」曝料者斯諾登提供庇護,進而在烏克蘭危機中公開叫板西方,兵不血刃地將克里米亞併入俄羅斯。

可以說,烏克蘭危機和克里米亞入俄不僅是新時期俄西關係的重大戰略轉折,亦是新世紀繼「9•11」事件後,國際關係中一個新的重大戰略轉折,它的影響,事關全球格局。美歐頒布一系列制裁俄羅斯措施,一度面臨「失業」的北約重新找到生存空間。

從現實利益出發,歐美在對待俄羅斯的態度上並非鐵板一塊,法國總統奧朗德執意邀請普京來諾曼第、還煞費苦心地在同一個晚上先後宴請歐巴馬和普京就是明例。誠然,在烏克蘭及諸多國際熱點上,西方與俄羅斯依舊會在爭吵中尋求某種程度的合作,但俄西關係已元氣大傷,修復尚需時日。

俄羅斯與西方越走越遠,一個重要根源在於:美歐想繼續主導國際秩序,不允許出現一個強大的俄羅斯構成地緣威脅,為此不惜在政治上打壓、在經濟上使絆子,在安全上則一再謀奪其戰略空間。

但西方卻偏偏遭遇「硬漢」普京。在事關俄羅斯利益的國際事務上,普京一貫針鋒相對,毫不手軟,令西方領導人時常感到悻悻然難以遂意。於是,在歐巴馬眼裡,普京「就像坐在教室後面無聊的孩子」;在梅克爾眼裡,普京如今「生活在另一個世界」。

諾曼第提供了一個烏克蘭危機後普京與西方直接對話的機會,但黑海之濱依然槍聲震耳,西方的體系裡沒有俄羅斯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