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期】京津冀「一體化」蓄勢待發

陳思瀅

京津冀一體化

過去十年間,不同名稱的一體化概念已被提出多次。近日,既中國「政治副中心」初定河北保定的消息傳出,京津冀(即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一體化」再度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期間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就表示,應加強環渤海和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協作。儘管主要方案和具體措施尚在大陸相關部門的計畫起草之中,但各種傳聞和媒體訊息已然預熱了整個坊間情緒。

周邊房產再掀熱潮

位於京津之間的河北省廊坊市,被譽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北京一金融企業高管趙榮在過去十年幾乎每天往返北京和廊坊,白天在北京城區上班,晚上回廊坊的家睡覺。京廊兩地相距40多公里,他每天要在這條高速上往返一次,從廊坊家裡出來經過4個紅綠燈,然後上高速,如果不堵的話,4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位於北京亦莊的公司,晚上下班亦是如此。談及最近大熱的京津冀「三小時交通經濟圈」,他認為這是大勢所趨,不僅像他這樣異地工作者可以受益,還能切實帶動北京城區人口向外擴散。

借著「京津冀」一體化及交通對接的概念,一些「京津冀」區域內的小城市,比如涿州,也加入到這一撥北京周邊樓市的熱潮中。在當地民眾看來,多年來前後多次的一體化之名,實際上只推動了樓市的繁榮,並未見到真正具有拉動當地經濟水準的產業出現。對於此次的「一體化」,他們大多持謹慎樂觀態度。

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日前,有媒體報導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目前名單已經通報給天津、河北等地,但由於上述企業大多為「三高一低」企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尚未出現對接成功的案例。

河北一名官員表示,「第一批外遷的公司大都是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這樣的企業到哪裡都是負擔,所以目前天津、河北承接的熱情不高。」他們正在等待第二批外遷的公司名單。

對此,有專家指出,京津冀的產業轉移是要解決「互補問題」,但現在出現的一個傾向是大家都只想搶「香餑餑」。北京在資源分解中也應分流部分高端資源,比如央企、一些高新產業到天津和河北,根據三地的現實發展狀況,真正實現區域資源優勢互補。畢竟未來京津冀的環境治理不可能單城獨進,尤其是受河北影響巨大的北京和天津。

目前北京投入治理霧霾的經費高達7600億元人民幣,加上其他費用,預計未來將達到1兆元。而河北卻沒有這個財力。但若河北的環境治理不力,北京和天津投入再多經費也將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京津冀深度一體化的初衷是希望進一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北京長途通勤、交通擁堵和霧霾等問題,但實際上,在京津冀三方各懷心思的情況下,大陸中央政府雖能規劃一時,但若沒有強有力的綜合部門即時跟進,此後的執行必然還得要看各方博弈。京津冀「一體化」是否能將利益平衡分配,真正形成區域協調發展,還待各方努力用行動給民眾一個確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