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社評:歐巴馬亞洲之行,要和平還是要戰爭?

三月底,習近平的歐洲之行結橄欖枝,用人民幣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四大夥伴關係,所到之處,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爭相上演「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三國演義」;四月底,歐巴馬的亞洲之行展現肌肉,不到中國又忘不了中國,用軍事安全兜售「跨太平洋全面夥伴關係」(TPP),一路走下來,東京、首爾、吉隆坡、馬尼拉,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呼之欲出。一方是正在崛起的區域大國,自信滿滿,用合作發展來化解歧見;一個是日薄西山的世界強國,憂心忡忡,用軍事對抗來證明自己存在。

雖然,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行前小心翼翼地否認歐巴馬此行的目的是為了要遏制中國,強調「美中雙邊貿易額已達5000億美元,遏制中國沒有意義?」歐巴馬也在行程中不厭其煩的多次說明,美國無意圍堵和對抗大陸,歡迎大陸崛起。但是,在攸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南海問題和釣魚島主權爭議上,歐巴馬非但不加回避,甚至還刻意踩踏紅線,宣稱「釣魚島問題納入美日安保適用範圍」,並與菲律賓簽署《加強國防合作協議》(EDCA),擴大駐軍。因此,分析家指出,歐巴馬此行劍指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主要是向亞洲盟邦展示美國執行「亞太再平衡」政策的決心,甚至有意發展亞洲版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美國的外交政策向來服膺其國家利益,在東亞戰略上說一套,做一套的作風絕非肇始於今日。早在1951年,為了重新武裝日本共同圍堵中國和蘇聯,美國就片面地與日本簽訂舊金山和約,強迫亞洲被侵略國家和地區放棄對日戰爭求償,並長期軍事佔領琉球群島。從「雅爾達體制」到「舊金山和約」,標誌著戰後國際關係從「大國合作」到「片面干涉主義」的轉移,留下了東亞在島嶼主權問題糾纏不清的因子,也埋伏了今日日本軍國主義復辟,再度成為東亞和平威脅的禍根。

1972年,美國在越戰失利,財政緊縮和「美元黃金匯兌體系」崩解的情況下,進行第二次東亞戰略轉移,旨在縮小包圍圈,企圖聯合中國來制衡蘇聯。因此,才有了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日華建交、尼克森訪華發表上海公報、美軍退出越南戰場、中美建交和中國大陸納入東亞分工的一連串政治、經濟與軍事區域秩序的再調整。可以說,「美元黃金匯兌機制」的瓦解,是冷戰反共堡壘鬆脫掉落下的第一塊磚頭,而台灣首當其衝。

可是,美國畢竟不是省油的燈,在一手促成東亞秩序調整的同時,另一手就要鞏固在東亞地區的傳統利益。因此,美國一方面調整財政結構,改採貿易與財政雙赤字計劃,讓美元保持淨流出;一方面脅迫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以美元計價、美元支付,建立石油美元體系。如此一來,工業化國家為了保證境外石油供應的不虞匱乏,就只好死抱著美元儲備不放,美國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幾近無償的將各國的農工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回美國消費。從1971年8月,美國聯邦儲備局片面廢除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國際承諾以來,40年來美元的實質購買力貶值了97%,這是持有美元外匯的國家或地區對美國霸主的變相繳稅。

「我們的美元,妳們的問題。」再也沒有一種利益比維護美元霸權體系更加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再也沒有一種手段比印鈔票換取財貨能更有效地進行世界掠奪。過去20年來,美國在中東地區執行片面干涉主義,將肥沃月灣改造成殺戮戰場,與其說是為了推行民主,維持區域安全,不如說是為了鞏固石油美元體系。今天,美國試圖在東亞地區恢復圍堵中國的冷戰秩序,與其說是為了遏制中國崛起,不如說是為了防患亞洲出現區域計價貨幣(亞元,或人民幣國際化)。上述兩者,都將是壓垮美元霸權體系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每一次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調整的過程中,台灣都首當其衝,1972年的變局是,今天又何嘗不是。美國要執行「重返亞洲」戰略,當然希望台灣繼續作為牽制中國崛起的戰略棋子,只要台灣問題一天不解決,大陸就必須與美國國家利益妥協;日本希望朝鮮半島和海峽兩岸長期分裂,甚至出現軍事對抗,如此一來,一旦東亞矛盾激化,戰火就不會延燒到日本國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強國的利益卻以犧牲海峽兩岸的和解、合作、和平與發展的契機為代價,當戰爭的危險從想像日漸被激化成現實,愛好和平台灣人民,能不慎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