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期】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留存海內外客家的「根」

陳弘毅

客家博物館s

博物館成立至今,工作人員們幾乎跑遍了閩粵贛邊界的各大客家姓氏宗親會,挨個完成族譜的收集工作。(網路圖片)

「這是大陸唯一一家以客家族譜為收藏內容的博物館。成立21年來,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海內外客家後生到這裡查族譜尋根。」嚴雅英女士談起融進自己半生心血的「客家族譜博物館」,自豪的神情就猶如談到子女一般。

走進這家位於閩西上杭縣城中心孔廟旁的博物館,陽光穿過古色古香的建築屋頂,打在靜謐的天井地板上。三三兩兩的遊人正俯身認真看著玻璃櫃中的譜牒複製品,不大的展廳,牆上佈滿展板,述說著客家民系源遠流長的歷史,還有幾十個客家大姓的歷史遷徙路線和當今分佈區域。

「最近正逢清明節,很多從江西、廣東和台灣趕到上杭宗祠參加祭祖大典的客家鄉親,都會到我們這裡查族譜,尋根問宗,」博物館工作人員袁曉蓮說道。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從宋代置縣至今,客家「母親河」汀江流經的上杭大地是先民開基創業的沃土,又是不少客家先祖遠遷繁衍於江浙、四川、粵台等地的出發地。在不少海內外客家人的眼中,「上杭瓦子街」是祖先外遷的起點與祖地。每年清明時節,來自兩廣、江西等地自發組織的祭祖車隊總是會源源不斷地來到各大宗祠祭祀。

信步走進族譜陳列室,一排排櫃子中珍藏著來自於閩粵贛數省民間的珍貴族譜。「我們已經收藏了閩粵贛的客家地區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族譜,還有近2萬份客家契約,100多幅客家祖圖,閩台客家方志等,其中有400多件藏品已經被鑒定為文物了。」袁曉蓮介紹說。

「博物館的創立,起源於很偶然的一段兩岸『鄉緣』。」嚴雅英館長說,「1993年5月,為完成一項對台研究課題,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部記錄著清代著名揚州畫派之一的華岩先生家族族譜的《閩汀華氏族譜》,立即對它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為華先生在台灣的後人完成了族譜對接。」

民間還有多少族譜在不經意間流失?一種搶救、挖掘、保護散失在民間的珍貴家族史料的責任感在嚴雅英心中油然而生:「徵集散見在民間的客家族譜文獻,對客家文化研究特別是在聯誼台灣客家同胞上,都價值無量。」

博物館成立至今,工作人員們幾乎跑遍了閩粵贛邊界的各大客家姓氏宗親會,挨個完成族譜的收集工作。「一開始的確比較艱難,後面藏品慢慢多了,人們也在逐漸認可我們,不少祠堂修譜時還會特意送一本給我們,很多姓氏修譜時也會跑到我們這兒查閱資料,確保族譜的準確。」袁曉蓮說。

如今的客家族譜博物館,除了擁有豐富的藏品外,還為海內外客家裔孫提供讀譜續緣、為海外客家人提供尋根謁祖服務、與台灣高等院校合作進行客家文化研究,組織編寫了反映60個海峽兩岸客家人血緣關係的「源流篇」。2009年,族譜館精選的27箱族譜飄過海峽在台灣展出,引起台灣客家民眾熱烈反響。

「族譜會告訴每一位家族後生,不管你走到哪裡,你的根永遠在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上。」嚴雅英說:「博物館的大量文獻,都是台灣客家文化之根在祖國大陸的最好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