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5期】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 2012.12

中國大陸的醫學專業院校  ── 四川&吉林

藺桃

(成都)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華西醫學中心

如果中國大陸西部讓你聯想到貧窮、教育水平落後,那不妨去四川省成都市的四川大學看看,它的開放和先進會讓你驚歎不已。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以下簡稱川醫)最早可溯至1914年的華西協和大學醫科,是由美、英、加等國教會完全按照西方醫學模式建立起的醫學院。
歷經近百年的發展,如今它已成為中國大陸最頂尖的8所醫學院校之一,稱得上是西部醫學教育、疑難重症診治和醫學科研的最高水準。
 

口腔醫學、內科(呼吸、消化)、普外科、婦產科實力強勁
 

在大陸教育部2007年到2009年的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川醫的口腔醫學,位列所有大學第一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同列第五,中西醫結合排名大陸第三。另外,消化科、普外科、骨外科、胸心外科和婦產科都屬於國家重點學科或專科。
 

川醫現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基礎醫學、法醫及公共衛生等5個學院,並有4所附屬醫院,採用學院、醫院合一的模式,華西臨床醫學院教學醫院以華西醫院及華西婦産兒童醫院為主體,臨床專業上,在眼底病治療、心胸外科疾病的矯正及治療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有的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八年制醫學班:通科學習,培養有涵養的醫學人才
 

川醫在1988年獲大陸衛生部批准辦臨床醫學七年制,2004年獲大陸教育部批准辦臨床醫學八年制,都屬於最早一批試辦的醫學高校。中國大陸尤其西部地區大部份醫學高級專門人才,都出自川醫。
 

傳統的五年制醫學班出身的吳小材,現正在美國堪薩斯大學醫學院繼續深造。經歷中、美兩種不同醫學教育模式後,他認為臨床醫學八年制才是中國醫學教育的未來,而他的母校川醫已經搶占了先機。今年,川醫八年制臨床醫學班的首批博士成功出產,投入到社會,舒樺便是其中一名,現在已經是華西醫院的醫師。
 

川醫的八年制醫學班參考「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將學生的職業價值、態度、醫學基礎知識、溝通技巧、臨床技巧、批判思維和研究等多方面能力培養,融合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流程中,改變了以往老師教什麽,學生學什麽的教學模式。將八年的學習、實習整合起來,一方面採用「2年基礎學習+3年醫學專業實習+3年臨床科研實習」的學制安排,還增加了「系統整合模塊課程方案」。
 

此種方案把專業課程、人文素養、科研能力、職業素養、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中心來學習)課程模塊等7種課程,整合全校包括藝術、政治、歷史、公共管理等多個專業的師資。從通識課老師到導師,都是全校最強的師資;臨床醫學授課老師都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高超的科研水平。
 

舒樺舉例說,他們開設有符合現代醫學PBL教學方式的課程模塊,但同時在其他的專業課程中,也穿插著這種學習方法。PBL學習方式,都是以學生為主,沒有統一的學習內容。
 

而剛入學兩年,正在培養醫學基礎的學弟妹,卻在煩惱,為什麽醫學院還要學數學、哲學,甚至古典美術作品欣賞。但當他們領悟到學校的用意,便明白學校的目標不僅是要培養懂得一門專科醫術的匠人,而是要培養有醫德、有涵養,能帶領中國醫學走向未來的醫學人才。
 

華西八年制醫學專業每年只招100人,臨床醫學80人,口腔醫學20人,並且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一旦不及格課程超過學校規定的學分數或未能如期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的同學,將被分流到五年制或其他專業中,而立志學醫的其他專業優秀學生,也有機會轉入,但相較於浙江大學巴德年實驗班的雙向開放,華西的標準顯然更為嚴格。
 

國際化視野,在地化吸收
 

八年制臨床醫學班的誕生顯示了川醫醫學教育國際化的視野,同時還參與了《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等多本國外醫學教育綱領性文件的編譯出版,致力於醫學教育國際化標準的在地化推廣。
 

在教學實踐中,八年制臨床醫學班的同學,採用的是歐美醫學教育的教材,大部份的專業基礎課程為雙語教授,部份課程採用全英文教學。
 

川醫積極建立與歐美醫學院的聯繫,醫學生們只要有意願,大部份都可以去國外交換,主要集中在美國和香港的醫學院校。雖然是第一屆畢業生,但舒樺覺得相較於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醫學博士,他們「基礎扎實,比較年輕,英語好,以後發展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和舒樺同期畢業的同學,一半左右留在學院工作,另外的人都找到了北京、重慶、成都等地的三甲醫院工作,而八年下來學習、實習不分家的模式,讓他覺得上班、上學並沒什麽差別,只是以後的責任更重了。
 

(長春)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
 

在中國大陸,幾乎從小童到耄耋都知道白求恩,這位加拿大醫生在抗日戰爭期間來到中國,在戰地上救治傷員,最終因手術感染而不幸離世。他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崇高的醫德,半個多世紀來一直為中國民眾所感念。但許多人卻不一定知道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還參與創建了大陸早期的軍隊衛生學校。在抗戰勝利後,這所學校被命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
 

白求恩精神生生不息
 

白求恩醫科大學就是如今的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以下簡稱白求恩醫學部)前身,在1954年時,曾與第三軍醫大學合併,後又轉歸地方。1978年後,綜合實力強勁的白求恩醫科大學成為衛生部直屬的11所高等醫學院校之一,在2000年時與吉林大學等多所學校合併,改稱現名。
 

在白求恩醫學部求學已經7年的穆林說,從入學開始,他們就一直接受著這種白求恩精神的薰陶:滿腔熱忱、高度的責任心、忘我的犧牲精神和精湛的醫術。這可以是一個醫生的基本要求,也可以是最高標準。畢業在即,穆林即將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她覺得這些精神都會伴隨她整個的醫學職業生涯。
 

神經病學、生物學、免疫學、病理學,大陸領先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前身是偽滿州國新京特別市立醫院。白求恩醫學部如今的院址,曾經是偽滿洲國軍事部、國務院等政要機關所在地。學院或醫院大樓,也是吉林省或長春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統醫學院的科研優勢,在白求恩醫學部的身上展現明顯。
神經病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在免疫學和病理學的研究上,白求恩醫學部也處於大陸領先地位。
 

近年來,依托於長春獨特的地理位置,白求恩醫學部與日本、韓國等地醫學院的交流密切。1993年,日本政府無償援助26億日元先進設備,與大陸衛生部共同興建了一所「中日聯誼醫院」。亦因為「白求恩」之關係,與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地的醫療機構建立合作。目前正在尋求教學模式改革(如PBL教學模式)的白求恩醫學部,與台灣陽明大學亦有良好合作關係。
 

目前尚未取得臨床醫學八年制班開設資格的吉大,也積極在七年制醫學班中進行現代醫學模式的試驗培養,在留學生課程中基本都已經採取PBL教學模式,一批有海外醫學背景的年輕老師回到吉大,開始為這所傳統醫學院謀求新的變革。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