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驟變,換黨換人不如換個腦袋
東亞峰會上的各國領袖 (網路圖片) |
台灣這個蕞爾小島,還真是個奇妙的地方,不但從熱帶水果到溫帶作物一應俱全,血汗工廠和高科技產業共處一室,還專門出產各式各樣莫名其妙的政治人物。
君不見,當歐巴馬甫連任就坐上空軍一號,急忙忙的到東南亞橫衝直撞。我們的馬英九卻忙著為「bumbler到底是不是笨蛋」而禦駕親征,搞得震天嘎響;當中共領導人在十八大公開呼籲兩岸展開政治協商,儘快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定。我們綠營的政治頭人們還躲在密室,為了民共交流平臺到底該叫作「中國」還是「兩岸」而爭鬧不休;當一個沒有美國參加的「東亞區域全面夥伴關係」(RECP)和一個沒有中國參加的「泛太平洋戰略夥伴關係」(TPP)正在隔空交戰,我們的朝野諸公對此攸關台灣未來的板塊移動,非但是充耳不聞、視而未見,還氣定神閒的為18%和年終慰問金這等歷史陳蹟而大噴口水,弄得人人自危。
11月20日,參與東亞峰會的16國領袖以溫家寶為中心在金邊一字排開,宣佈「東亞區域全面夥伴關係」(RECP)協商將於2013年正式啟動,預計在2015年達成協議。這意味著一個涵蓋東盟10國,加上中國大陸、南韓、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等16個國家、總人口超過34億、國內生產總值將近20兆美元(以2011年為準)、規模超過歐盟的亞洲經濟集團即將橫空出世。此舉,不但展現了東亞各國加速整合並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更提供了中國大陸抗衡美國在東亞地區傳統霸權的戰略支點。對此態勢,美國當然是瞭然於胸,更明白此間利害。無怪乎歐巴馬拋下國內近4000萬失業人口、20個州聯署要求獨立,以及即將到來的「財政懸崖」等諸多難題,一當選就拉著希拉蕊和帕內塔到東南亞兜售TPP,並鼓催在多邊架構下解決南海領土爭議,企圖讓東亞峰會再度陷入僵局。
事實上,這並不是美國在東亞戰略上第一次出手,也不是第一次將中國當成是頭號的假想敵,此番不過是重施故技。早在上個世紀五○年代初,艾森豪威爾政府就曾提出建立「亞洲自由國家經濟集團」和「西太平洋集體防衛體系」的倡議。雖然,此一構想最後因東南亞諸國的意興闌珊,加上美國本身的財政困局而胎死腹中,但英國從1950年就苦心積慮打造的「南亞及東南亞經濟發展協商委員會」(科倫坡計畫)卻橫遭腰斬,英、法等國在亞洲的傳統勢力從此被迫出局。反觀今日,美國自己也心知肚明,不管TPP和「21世紀亞洲(軍事)同盟」到底有多少現實意義?是否還有足夠的財政實力來實現這個戰略布局?這一切並無關宏旨。重要的是,要箝制中國在亞洲事務上崛起,就一定要破RECP這個局。
弔詭的是,就連艾森豪‧威爾本人恐怕都沒能想到,當年為了圍堵中共所一手打造起來的「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1976年解散),卻間接的催生了「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為今日與中國大陸聯手推動東亞一體化,建構一個沒有美國的RECP的主要推手。當然,他還是沒有想到,當年那一個曾經掌控著全球經貿秩序,能夠無遠弗屆將它的商品和意志滲透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脈管末稍,肆無忌憚的在全球範圍複製自己的形象的美利堅合眾國,曾幾何時卻淪為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不但捉襟見肘,還必須靠著向中國舉債才能勉強度日。
「人類的悲劇,就是情勢變更,但人不變更。」謝長廷日前在民進黨決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由蘇貞昌親自領軍時,寓意深長的引用了馬基維利在《君王論》裡的這段話。誠哉斯言,台灣不管在地緣關係還是區域分工都深刻的結構在東亞區塊,值此世界形勢丕變,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形移勢漸之際,朝野領袖倘若還一昧地固守着「親美、反共、維持現狀」的冷戰思維,必將自絕于東亞區域一體化的歷史進程,長此以往,不下十數寒暑,台灣恐將淪為僑鄉,亦難悻免於兵災禍結。台灣人民惟有清楚地認識到,與其將希望空虛的寄托在換黨、換人做做看,還不如換個腦袋,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視野,才有可能在多變的世局中,為台灣擘畫出一條較為平坦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