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億人的糧食安全是天大的事
中國大陸的糧食生產當前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是人口基數大,而且還在不斷地增長,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耕地不斷減少,糧食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不受制於國外,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保障全國人民吃飽吃好,這既是民生問題,也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為了在更廣泛的範圍探討糧食安全問題,大陸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於去年底召開了主題為「糧食與國家安全論壇」。與會的專家表示,研究糧食安全問題不能就糧食講糧食。首先是耕地問題,18億畝的紅線是大家的共識,但以後會不會突破?更重要的是耕地品質問題,核心是土地受到污染,人民是不是可以吃得安心?此外,與糧食安全密切相關的是淡水,中國淡水資源本來就貧乏,將來主要危機恐怕不是能源問題,而是淡水問題。
糧食問題出路是提高單產
大陸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會議上說:糧食問題出路是提高單產。他認為,水稻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中國60%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解決大陸的糧食問題,唯一出路是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通過科技進步來提高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其中立竿見影的也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採用優良品種。就水稻來講,就是推廣雜交水稻,它能夠比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1998年大陸水稻種植面積是五億畝,現在只有四億五千萬畝,減少了5000萬畝稻田面積,但是增產了1000億斤糧食,主要貢獻就是雜交水稻的推廣。
什麼是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就是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動物、植物、微生物,小到細菌高到人類都有這個現象,水稻也不例外。現在大陸水稻平均產量430公斤/畝,雜交稻是500公斤/畝。以日本為例,它的水稻面積2700萬畝,平均產量是450公斤,大陸的雜交稻面積是他的9倍,單產比日本多50公斤。印度是發展中國家,畝產平均只有200公斤。可見大陸的雜交稻遙遙領先於世界。雜交水稻在同樣條件下比常規優良品種增長20%左右,增長的糧食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
為了滿足新世紀對糧食的需求,大陸農業部在1996年立項超級稻的計畫,計畫分為四個階段,到第四期也就是2013到2020年,每公頃產量達到15,000公斤。袁隆平表示將爭取2015年達到第四期要求。
將糧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議題
原吉林省省長洪虎說,糧食風險是系統風險,解決糧食安全是系統工程,既是經濟系統工程又是社會系統工程,應該納入國家安全議題。
洪虎認為,應該給糧食安全中的「糧食」正名,縮小糧食安全中糧食的範圍。要把糧食與非糧食農產品區別開,集中力量確保主要口糧,也就是稻穀、小麥的安全。玉米雖是三大穀物品種之一,但2012年大陸玉米做糧食原料不到10%,工業用途原料70%,所以玉米的主要用途已經不是口糧,應該把糧食補貼真正用到主要口糧上。
其次,要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逐步提高主要口糧價格,建立有利於維護中國糧食安全的市場體系。他認為,現在對農民的補貼是一種支農富農的措施,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政府應該把補貼調整用到城市那些低收入、沒收入需要補貼的人群上,而讓糧食價格提高。如果糧價很低,農民種糧積極性就很難調動起來。
洪虎還強調,維護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在於科學技術。要重點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積極開發有機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減少土地肥力的下降。要開發口糧新品種,降低對主食的依賴。要發展立體農業,多層面利用空間,用空間換土地,把土地置換出來用於種糧食。要把出口雜交水稻技術與引進農產品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