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袁隆平、李必湖等科學家成功突破前人的科研瓶頸後,中國大陸便逐步奠定了在雜交水稻育種領域上的世界領先水準。1950年大陸水稻平均畝產只有140公斤,如今產量已達到443公斤/畝,比當時提高兩倍多。然而,產量躍升背後,隱藏著大陸水稻種子在國際商業市場上的尷尬處境,以及種子企業的種種問題。
「東方魔稻」魔力衰減
大陸雜交水稻種子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並不亮眼。2000年開始,大陸種業打破國有種子公司一統天下的局面回歸市場化,進入了多元資本發展的時代,但水稻種子企業緩慢的前進步伐,令「東方魔稻」魔力衰減。
在中國大陸,經營雜交水稻的公司超過2000家,隆平高科、豐樂種業2008年全年種子營業收入分別為4.77億元、3.75億元人民幣,已經是大陸種業的佼佼者。但世界種業巨頭孟山都和先正達同年的研發經費則分別為9.8億美元和9.69億美元,約占它們銷售收入的8~12%。
大陸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說,中國雜交水稻企業中擁有研發能力者不到總數的2%,連種業類上市公司在種子培育方面的研發投入也語焉不詳,敦煌種業只在2008年年報中公佈了「研究開發費」和「特權使用費」,共計1034.8萬元人民幣,約占其收入的1%。據媒體報導,大陸多數主要農業類上市公司的科研投入不足營收的1%。
科研投入存在差距的同時,中國大陸和一些發達國家種企在育種技術上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道路,當大陸還在使用常規手段的時候,美國已在用分子生物技術。目前,美國水稻種植面積50%是雜交稻,僅次於大陸,其中美國水稻技術公司一家獨佔雜交稻76%的市場份額。該公司在中南美洲佔有率達九成,印度也是其重要的市場。美國水稻種植的面積雖然不大,但產品一半用於出口,主要市場是中南美和歐洲。
在規模化製種方面,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和拜耳公司利用直升飛機在水稻楊花期輔助授粉,提高了授粉率和田間管理品質,其大規模製種父母本行比是8:24。前者的生產部門僅有6名員工,但可負責12萬畝地的生產,而大陸目前還是人工用繩子「趕粉」。此外,美國還實現種子全部烘乾處理,增加了出芽率和抗風險能力,這方面大陸還沒有起步。
尷尬的國際市場地位
根據相關學者指出,中國大陸雜交水稻商品種子出口量只占外國雜交水稻總需求量的小部分,且增速十分緩慢。
水稻種植面積全球第一的印度,目前種子市場由跨國企業所控制,拜耳PA6201、PA6444、Arize等組合佔據了40%的市場份額。同時拜耳還向越南、菲律賓、印尼和巴西等國發放一批優良組合,先鋒PHB-71組合、孟山都RH204、RH209組合也紛紛強勢推出。
國際種子聯盟(ISF)資料顯示,2009年全球種子市場價值約420億美元,當年國際種業前10強企業銷售收入為192億美元,占全球種子市場的46%。有專家認為,中國大陸雜交水稻種子國際市場份額少,是大陸為避免種質資源流失,限制雜交種子出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