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
農民期盼擺脫「高產低收」
中國大陸去年水稻豐收已成定局,一些地區的糧食產量還創下高產紀錄。但好消息背後也有擔憂。由於稻穀售價不高,加之農資漲價、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等因素影響,農民可能面臨的是「增產不增收」,或「高產低收」的窘境。
農民劉貴元算了一筆賬:現在推廣雜交水稻,畝產量確實提高了,一畝水田兩季可收800公斤到900公斤糧食。當地100公斤稻穀能賣到260多塊錢,就是說一畝田有2080元到2340元的產值。但是現在種一畝雙季稻,包括化肥、種子、請人機耕、插秧、統防統治、收割機、灌溉等,即使不算日常人工管理的成本和勞動工資,合計成本也要2000多元。兩相加減,再加上100元的種糧補貼,一般每畝田全年最多只能獲利300元左右。劉貴元坦言:「我們種田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瞭解決口糧。如果只種田,雖然餓不死,但是絕對窮死。」
如何擺脫「高產低收」?多數農戶從「勤」字上找辦法。包括種養結合,即將三分之二的稻穀、玉米用作飼料,三分之一的稻穀用作口糧。再有就是多種經營。農忙種田,農閒務工,爭取「田閒人不閑」的勞動效益。
對農戶「高產低收」,大陸基層政府及農業部門還應多發揮些作用。比如改變傳統的稻穀加稻草生產模式,實行「稻、稻、油」、「稻、稻、菜」等一年三熟四熟的耕作方式,對這些通過間種套種充分發揮土地效益的做法,應多方予以推廣。此外,應通過政策措施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通過發展現代化農業,讓農民實現增產又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