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新定位成為兩會焦點
【新華社/北京】大陸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擴大內地與港澳合作,促進港澳自身競爭力提升。港澳台地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新定位成為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焦點。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蔡冠深表示,港澳的產業結構、人口土地局限和高地價成本,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素,只有北上重歸大珠三角,才是港澳避免邊緣化和弱化的必由之路。
2003年以來,內地與港澳分別簽署了CEPA和10個補充協定,CEPA現已成為內地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開放水準最高的制度化安排。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陳經緯認為,現有粵港澳合作平臺,不僅要為所在地方下一步的發展服務,還應成為中國參與全球化、世界進入中國的視窗橋樑,成為制度、技術、商業模式、市場、管理組織創新的新一輪嘗試。「港澳在祖國內地36年的改革開放中從未缺席,未來將繼續為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陳經緯說。
不少代表委員提到,面對內地推出的上海自貿區等改革措施,香港應以共贏的心態面對,冷靜分析自己的優勢所在,與內地形成優勢互補、合作互動、錯位競爭、共同繁榮的發展格局。眼下,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已成為粵港澳合作先行先試的基地。尤其是以「橫空出世,琴鳴天下」為口號的珠海橫琴新區,為澳門實現產業適度多元化提供了絕佳的舞臺。
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介紹說,橫琴新區中已有近90家澳門企業申請進駐,而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之中。儘管澳門的產業多元化仍需要一定時間,但橫琴已經邁出了值得肯定的第一步。「我們都希望粵港澳自貿區儘快成立,這不是照搬上海自貿區模式,而是為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互通提供更大便利。」劉藝良說。
與港澳相比,兩岸經濟合作在2013年繼續向縱深推進。年初,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展開實質運作、ECFA早收產品全數零關稅。6月,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在上海簽署,兩岸雙向投資持續增加。2013年兩岸跨境人民幣清算量高達15,458億元。截至去年底,台灣人民幣存款1,826億元,占當年台灣對大陸出超金額的20%多。台灣銀行具有精細化管理優勢,大陸銀行國際化程度高,具有規模優勢,彼此可以互補共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認為,這一比例今後會逐步提高,兩岸跨境清算業務上升空間廣闊。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李稻葵表示,整合兩岸優勢資源,共創雙贏發展局面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大勢所趨。大陸和台灣都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問題,儘管面臨的具體挑戰不同,但加強宏觀層面整合,避免過度投資與惡性競爭將成為兩岸經濟互惠的新方向。(記者/查文曄、許雪毅、劉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