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期】接地氣:兩會簽署氣象、地震監測合作等兩項協定

Á½°¶£º¡°Ì족¡°µØ¡±Ö®ÍâÓÐÌìµØ

兩岸兩會新一任領導人在台灣舉行的首次會談。(網路圖片)

【新華社/台北】圓山又見圓滿。2月27日下午2時30分許,圓山大飯店大會廳,在印有台北101大樓和北京鳥巢圖樣的淡藍色看板前,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和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簽字、握手,交換燙金文本。是兩岸兩會新一任領導人在台灣舉行的首次會談,也是兩會恢復協商後的第十次會談。當天簽署的《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定》、《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被譽為「接地氣」的兩項協議。協定認為,海峽兩岸同屬氣象、地震災害多發地區,兩岸商簽氣象合作、地震監測合作協議,有助於建立業務化的氣象、地震工作交流機制,推進和深化相關領域交流合作,有利於提高兩岸對災害的分析預警和防禦能力,保障兩岸同胞福祉及生命財產安全。

2月27日清晨,台灣宜蘭、花蓮接連發生了三場三四級的小規模地震。「這更顯示了兩岸地震監測合作的重要性。」海基會副董事長張顯耀面對記者時幽默地說。「僅在海峽的一邊監測,是很難測准的。」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文山表示,要更準確監測地震,就需要在震中的周圍都有監測點,而深海的地震監測尤其需要更多監測點。兩岸合作、共通資訊,可以更科學準確地監測台灣海峽和東海的地震,提高對地震監測的預報。

台灣氣象主管部門負責人辛在勤表示,冬天天氣系統由東北南下,大陸處於「上游」,台灣位於受影響的「下游」;到了夏天颱風季,台灣則成為「上游」。通過上下游資訊交流,兩岸氣候資訊可更完整。此間專家提出,兩岸在地震監測、氣象方面的合作由來已久,但側重於學界科研層面,在兩岸兩會的框架下簽署協議,上升到兩岸主管部門的層級尚屬首次。這使兩岸氣象、地震主管部門的工作機制化、常態化。

「接地氣」後,兩岸下次會談的議題有望「上天」、「入海」(商海)、「搭橋」。根據會談,下一步,雙方將繼續積極推進ECFA後續貨物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協議的磋商;儘快完成各項準備工作,簽署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定;繼續推動兩會互設辦事機構商談,儘早實現互設;推動商簽兩岸民用航空飛行標準與航空器適航合作協議和兩岸環境保護合作框架性協議。兩會還將就推動兩岸教育、文化、科技、農漁業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議題繼續交換意見。「在穩步推進兩岸關係全面發展進程中,兩岸同胞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民眾的期待和需求,就是兩會前行的方向和動力。」陳德銘說。(記者/李寒芳、吳濟海、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