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6期】品味中原文化,唱響友誼之歌

記2012兩岸青年中原文化研習營之行

盧平平(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志願者與台灣學生同樂。

八天七地的友誼之歌

八天,從列隊歡迎台灣學生的到來到送他們去機場,短暫,深刻,銘記終生。

七地,從信陽到固始,再到開封、洛陽、登封、鄭州,最後到新鄭,一次愉快的文化尋迹之旅,一個兩岸青年深入交流的機會,一首難以忘懷的兩岸青年友誼之歌。每天都奔波於各個景點之間,穿梭於歷史與現實之間,暢談古往今來興廢事,審視兩岸文化的異同。姑且按照我感受深刻的幾點粗略談一下。

感受深刻的是兩岸文化差異

兩岸雖然同祖同根,有共同的文化起源,但是畢竟地理環境有巨大的差異,再加上300多年的演繹發展,台灣已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傳統文化,尤其近代包括日本殖民統治在內的外來文化和歷代台灣當政者的巨大影響,他們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也存在有濃淡不一的西方烙印和自己的特色。

正是因為文化差異,交流變得更加有意義。因為沒有去過台灣,沒有真正感受到台灣最大眾的文化,所以,我的這些感受可能會顯得有點偏頗,但是也會多少反應一些真實。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保存最好的是在台灣,台灣一位博士在歡送晚宴上也表達了這個意向。我個人則解讀出了更多的意思。台灣使用繁體字,有很多人在研究和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儒學,他們的研究確實在傳統文化研究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儘管大陸有文革十年的文化浩劫,如今的學術研究氛圍有些浮躁,但是不表示大陸的傳統文化保存和研究落後於台灣。回頭反思一下,這同時也是給大陸研究者和青年提出了一個艱巨的任務,在物慾橫飛的時代裡,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重擔,是不是該我們扛起來了?
 
反思深刻的是我們的現狀

此次研習營活動以中原文化為主題,和台灣學員一起,我們領略了河南的大好河山,拜訪了幾大古都,體悟了河南悠久的歷史底蘊。以河南的現狀相比,我們的衰落很嚴重,尤其是開封,衰落之況居大陸城市之首。提到河南,我們會有一種複雜的情感,驕傲和自卑共存,河南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源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是昔日幾千年中華民族的核心,我們驕傲自豪。但同時,河南的經濟發展和地位遠不如過去的幾千年,也遠不如東部很多沿海省市,我們每年向外輸出最多的農民工,但卻換來受歧視的大眾態度。我想我們是丟掉了傳統歷史文化中最值得繼承的東西,此次遊覽眾多歷史名勝古迹,最大的感受就是徒有其表,高度的商業化,內在的精髓,已經被丟得很遠了。

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由兩岸青年共同承擔,因此文化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裡,西方國家的興盛源於文藝復興,是在發揚舊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生根壯大。在和台灣學員的交流中,我們一致認為,發揚和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加以創新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任何一昧的照搬和模仿,永遠都是死路。
 
銘記深刻的是兩岸青年的友誼

儘管存在文化差異,但是卻擋不住我們與台灣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短短幾天的朝夕相處,交流溝通,已經在彼此雙方之間建立起長久的、難以忘懷的友情。一路上我們彼此介紹河南和台灣的風土民情,大侃古往今來興廢事。在信陽,一起游覽南灣湖的美麗景色,晚上帶著台灣學生在海苑走走,沿著溮河,體會這座幽靜舒適的城市。在開封,品味有名的開封夜市,暢談,暢飲。在鄭州,體會省會的繁華和快節奏。在新鄭,一同品嘗中華第一棗。難忘的是最後一晚,懷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環顧周圍即將離開的台灣朋友,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此時此刻,都深深的映入了我的腦海中,包括每一個名字和每一張面孔。

和台灣朋友互贈禮物的那一幕是最難忘的,禮物我會悉心珍藏,這也許是想起他們的時候最好的寄託。最期待的是他們收到我寄給他們明信片和收到他們從台灣寄給我的明信片。機場送別的時刻,最後一張合影,最後一次握手,最後一次擁抱,最後一次遙望,最後一句「保重」。我相信:年輕的我們,充滿激情,心懷理想,會彼此鼓勵,彼此聯繫,將這份友誼長存。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