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7期】少小兢出門 老大不離家

大陸農村老人享受「居家」照顧

凱霞

為了給「空巢老人」暖巢,近年來,
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在大陸各地農村
逐漸推廣開來。(網路圖片)

隨著大陸社會發展,人口遷徙不斷擴大,在大陸很多村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常常在空蕩蕩的房子裡獨守一台電視機;他們需要飼養小動物來排解寂寞;他們會在節日來臨時,認真地等待電話那頭兒女的一聲問候……他們被稱為生活在農村的「空巢老人」。
為了給「空巢老人」暖巢,近年來,居家養老的新模式在大陸各地農村逐漸推廣開來。所謂居家養老,就是按照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生活習慣,讓老人們選擇居住在自己家中,而不是入住養老機構內安度晚年的養老方式。

山西有個「愛晚之家」

「忙完農活後,就不用一個人閑呆著,心裡也不會覺得太寂寞。」老人孫存鎖是山西省陽曲縣侯村農民,兒子常年在外打工,8年前老伴去世後家中就只剩他一個人。曾經他一個人守著一棟空蕩蕩的房子,心裡很不是滋味。但現在,他閑來無事,總愛到村裡新建的「愛晚之家」坐坐,與像他一樣留守的老夥伴們一起聊天、打牌。

「愛晚之家」是山西省陽曲縣侯村的一處養老院。這座養老院是個四合院,設有多功能室、活動室、保健室、宿舍和餐廳等。養老院主要面向60歲以上的老人,重點是高齡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病殘老人和失能老人。他們可以來這裡鍛煉身體、聊天、下棋,養老院提供午飯,鄉衛生院的保健醫生還定期來給他們做常規體檢、宣傳保健知識。

資料顯示,在山西省,像侯村「愛晚之家」這樣的農村居家養老模式,已在21個縣區的124個村開展試點。當地官員介紹,為村裡老人提供日間照料的「愛晚之家」,實現了農村老人「不離家不離村」就能享受到集體的照料和社會的服務。

養老新模式:沒有圍牆的養老院

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以青壯年為主的外出農民工總數已達到1.5億,農村老年人則達到1.23億,占全社會老年人口總數的66%。農村留守老人面臨兩難選擇,到城裡不適應且兒女缺乏經濟條件,留在農村,在生活上又無人照料,陷入無人養老的困境。

「您好,這裡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每次聽到電話裡的這個聲音,家住甘肅省嘉峪關市的王光文老人就會感到特別親切。72歲的王光文老人因患尿毒症,每週需要到醫院做兩次透析治療。做透析時間長,時間久了,沒人陪護就成了老人的傷心事兒。自從有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人只需一個電話,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盟企業的服務員便會準時上門,陪老人去醫院做透析。

在大陸的農村,老人的養老主要是依靠家庭養老,他們是不願意去養老院的。再加上農民收入並不固定,對於收費的養老院,他們往往敬而遠之。而「居家養老」這種新的養老模式,正好解決了上述問題。

居家養老,路還很長

傳統的「養兒防老」的家庭養老模式功能逐漸弱化甚至喪失,「居家養老」作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模式的一種有益嘗試,根據各地不同的經濟狀況、風俗習慣等因素進行了成功的探索,日益成為大陸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模式。2011年底,大陸發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提出,要向農村的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短期托養、配餐等服務,到2015年使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半數以上的農村社區。

居家養老的模式不錯,但從紙面走向現實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需要怎樣的設施構建和服務體系,老人才能實現在家中養老?只有農村服務網路得到完善,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入居家養老的服務內容。同時,配置更專業的服務資源,比如專業化的老年醫療衛生、康復護理、文體娛樂、資訊諮詢、老年教育等服務專案,也必不可少。

大陸農村的養老事業,是一個千頭萬緒的複雜話題,也是一項充滿希望的朝陽事業。「居家養老」新模式就像建一座「沒有圍牆的養老院」,期待以高效、真誠的服務,讓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享受到了社會管理創新的成果。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