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回顧2013年的兩岸交往,在政治互信上具有重要意涵。去年2月24日,在大陸「十八大」閉幕全國「兩會」即將召開的重要政治時刻,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應邀赴大陸訪問,與習近平總書記舉行會談,雙方充分肯定應繼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隨後在6月的「習吳會」中,吳伯雄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國共兩黨的一致立場,並明確表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台灣固然是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而形成「一中框架」下的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關係」。
10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尼西亞出席APEC領袖峰會時的「習蕭會」中,隨行的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首度會面握手寒暄,達成了互訪和建立溝通交往機制的共識。雖然台灣媒體對此會面,片面地著重在雙方「以官銜互稱」,但更重要的是,這是兩岸在「一中框架」原則下設立的事務主管部門首度會面,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亦對日後兩岸互設辦事機構,以及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官員互訪、增進了解、及時有效處理兩岸事務又邁出了一大步。
隨著馬英九進入第二任期及兩岸政治互信不斷累積,兩岸對「一中框架」形成了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與交往原則,能夠有效防止兩岸關係發展偏離統一航向,對於充分把握當前兩岸關係的階段性特徵,鞏固已有的政治互信,尋求當前兩岸政治關係的合理定位,對政治談判及和平協議累積共識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回顧2013年的兩岸發展進程,穩定中也有其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