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日起,伊核問題第一階段協議開始進入落實階段。伊朗同意停止生產濃度為20%的濃縮鈾,西方則會逐步解凍伊朗的海外資產、放鬆制裁。伊核問題是由此「向好」,還是再次「反彈」,考驗著各方的誠意與智慧。
從現階段看,伊朗和西方都顯示出落實日內瓦初步協定的誠意。
有人曾擔心伊朗能否兌現承諾,但實際上,伊朗迫切希望落實該協議。協議落實具體時間未定之前,伊朗外長札裏夫、核談代表阿拉格希等官員先後抱怨落實協議的專家級談判進展太慢,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更指責協議遲遲得不到落實是美國從中作梗。
更重要的是,伊朗急需通過落實協議緩解西方制裁造成的嚴重經濟危機。伊朗總統魯哈尼曾把西方對伊制裁體系比作大壩,而第一階段協議是這座大壩上的裂痕,認為制裁體系出現了鬆動甚至崩塌的跡象。
西方也在協議的落實上展現了積極的姿態。歐盟成員國外長會定於20日在布魯塞爾召開,屆時與會外長有望達成一項決議:一旦國際原子能機構確認伊朗履行了協議中的去核事項,歐盟將自動中止對伊朗實施的部分制裁。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發表聲明稱,落實協議是解決伊核問題的切實進展,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將轉向尋求全面解決該問題。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後,如何融冰,才是真正的考驗。
首先一個問題是,制裁鬆動、經濟形勢出現好轉之後,伊朗能否繼續保持推動核談判的動力?另一方面,協議執行及後續談判中如果出現分歧,魯哈尼政府又能否頂住國內外壓力?
與伊朗反對派聲音暫時被壓制不同,美國已有59名參議員對一項針對伊朗的新制裁議案表示支持。雖然奧巴馬總統已明確警告將動用否決權阻止通過任何針對伊朗的新制裁議案,但它體現了美國政界對伊朗的不信任,也反映出西方強硬派的一貫理念,即制裁、威脅等手段依然是逼迫伊朗就範的不二法門。
實際上,加強制裁無法解決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歷史的教訓就在眼前。2004年11月,時任首席核談代表的魯哈尼代表伊朗與歐洲三國(英、法、德)簽署巴黎協定,同意中止幾乎全部與鈾濃縮有關的活動,讓世人看到了解決伊核問題的曙光。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各方分歧不斷。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美國等西方國家推動安理會通過多項對伊制裁決議,最終導致伊朗宣佈重啟鈾濃縮計畫。此後,連年制裁令伊朗經濟陷入困頓,物價高昂、收入銳減,許多人找不到工作,百姓日子越來越難過……
與其用威脅和壓力將核談判推向死胡同,西方更應致力於與伊朗建立互信,通過合作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提高伊朗核計畫的透明度。在確保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器的同時,尊重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擁有的合法權利,緩解直至停止對伊朗不公正的單邊制裁,尊重伊朗國家主權,停止侵犯伊朗人民的權益。
伊核破冰殊為不易,但願各方能夠珍惜這一歷史契機,攜手實現伊核問題的「向好「,讓伊朗人民過得好一些,也讓這世界安定一些。(記者∕楊定都、何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