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48期】在糧食自主的戰線上

立春日的街頭論壇

2月3日,農民曆寫著立春的這天,在臺北凱達格蘭大道上,台灣的農民、學者與跨國草根組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來自東亞、東南亞等10個國家的成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聚會,這場由捍衛農鄉聯盟、台灣農村陣線等單位所舉辦的「糧食主權人民論壇」,將活動主題聚焦在探討面對自由貿易橫掃的景況,台灣農業與農民的出路。
過往社會運動在街頭展開,必然是一種對抗性展現,對於體制空間限制的衝撞、對政府單位直接的訴求吶喊。然而這一場以農業議題為訴求的社會運動,卻以論壇的方式,讓參與者彼此交流經驗,譬如針對土地掠奪與抵抗這項議題,從台灣近期發生的土地徵收事件出發,其他地區的農民也指出跨國公司在不同的地區進行圈地,以為自己農業或工業的生產基地。這場論壇不僅向執政者傳達了社會運動的意圖與願景,更重要的,這是草根組織間的相互交流、支持。

藉由彼此經驗的交流,讓台灣農民與東亞、東南亞地區的農民運動組織者瞭解彼此在自由貿易下的處境,特別是跨國公司所代表的貿易壟斷資本,不僅僅是在世界各地圈地為其所用,同時也因為糧食跨國貿易的結果,將造成進口國的糧食安全,甚至也在出口國造成飢餓人口的增加,因為糧食生產不在做為地方消費,而是提供予貿易,這也意味著我們每日所需的糧食是放在別人家的冰箱裡頭,能不能買到、甚至能不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安全,都讓人起疑。

小農挺身捍衛糧食主權

去年台灣農民在凱道上鋪了稻秧,而今年則是用稻草、菜苗排成「farmer 1」(農民第一),強調農民的重要性,無非是為了回應台灣的糧食安全,時至今日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3.49%,未來台灣主要的糧食進口項目,特別是「黃小玉」都可能在生質能源需求增長的趨勢下降低產量,轉而造成進口價格的上揚,再加上運費油價的上漲,將會對民生物資價格造成波動,使得受薪階層的生活條件惡化。再加上各種進口肉類在飼養過程中的飼料添加物(如瘦肉精)以及不明原因的病變,這些都是由國內的消費者承擔跨國糧食進口的風險,無論從物價或食品衛生的觀點,糧食安全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更涉及國民生活的物價水準與健康安全。

因而這場論壇一方面是反對自由貿易對農業帶來的危害,呼籲政府要信守簽署兩岸經濟架構協議(ECFA)不會開放830項大陸農產進口及牛豬分離政策的承諾。另外針對糧食自主這一方面,則提出:使用「在地食材」,從幼托與學校的系統的營養午餐開始,漸次納入供給部隊的軍糧;其次,由政府購買不再耕作的休耕地,導入農地儲備機制,減少農地的人為炒作與農舍濫建等問題;最後則是以補助友善環境耕作取代現有的休耕補貼。

整個活動進行至傍晚後,接續為「糧食主權之夜」晚會,包含多個歌手、藝文團體以歌聲傳達對農業的關心,歌手林生祥更指出農田可以治療憂鬱症、不只可以種出作物,還能種出音樂、文學和詩歌,這也清楚地反應農業作為社會安全瓣的角色,同時也反應著圍繞著小農生產的文化活動,是台灣共有記憶與文化內涵的一部份,現場上百名農民也齊力將帶有泥土的稻梗丟向總統府,提醒政府莫忘根本,莫要忽視農業存在的價值。
 
在抵擋自由貿易後

面對自由貿易對島內糧食消費市場、小農生產的侵逼,在這次農民上凱道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包含即將展開台美FTA談判,農業想見將是談判桌上角力的重要議題。然而在抵擋自由貿易的同時、在農地農用、農地媒和得以被實踐之後,對於糧食自主生產還有個需要被展開的面向,便是農業生產型態與主要消費的受薪階層的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如何讓友善耕作環境的作物得以穩定地、在一定質量與價格上提供民眾消費,創造有競爭力的農產品而非只是認同消費的商品,甚至讓農產品得以經由非企業的通路外銷,這是在抵抗自由貿易之餘必需要更深刻去思考的面向。

但無論如何,沒有農地、沒有農民、沒有農業技術的傳承,在自由貿易之下,是永遠沒有三餐菜單的自主權、甚至再也沒有飲食文化與濃厚的風土人情,且讓我們在這條糧食自主的戰線上,一同與農民攜手。



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