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期】舞臺劇叫好又叫座

大陸演藝產品消費時代來臨

陳婭妮

舞台劇

由南京大學學生劇團創作的喜劇《蔣公的面子》已在大陸巡演100餘場,不可不說是中國話劇演出史上的一次奇跡。(圖 ∕ 南京大學深圳產學研基地)

近幾年來,大陸電影票房節節攀升,今年的賀歲電影《泰囧》以黑馬姿態殺出了12億元的票房。而實際上,休閒活動早已不侷限於看電影,更多的民眾喜歡去觀看舞臺劇。從去年到今年,一部《蔣公的面子》話劇在大陸各地各劇場上演,獲得無數好評。你也許想不到,這一部十分叫座且內涵豐富的話劇是出自南京大學戲劇系一位大三學生之手。《蔣公的面子》的成功雖是個例,但卻是大陸民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文化消費迅速增長的一個側影。

話劇、戲曲、音樂會   總有一樣心頭好

南京大學在校學生原創劇本所改編的話劇《蔣公的面子》已在大陸巡演100餘場,這不可不說是中國話劇演出史上的一次奇跡,反映了民眾對於優秀話劇的認同和熱愛程度。由此可想而知,老牌傳統話劇劇碼的受眾面則更高,如人藝的《茶館》、《雷雨》等,演出內容雖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觀眾衝著經典的劇本、演技精湛的演員、與眾不同的觀感效果等等因素,每次演出總是場場爆滿。當然,先鋒話劇、實驗話劇等等新形式的話劇等也毫不遜色,林兆華、孟京輝等著名話劇導演執導的話劇如《風月無邊》、《戀愛的犀牛》、《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等,光劇名就新奇引人,且反覆上演,反響強烈。臺灣導演賴聲川的話劇在大陸也非常受歡迎,《暗戀桃花源》、《如夢之夢》等話劇也吸引了無數觀眾湧入劇場。

相對話劇來說,歌劇、舞劇的主要劇本都是借助於外國小說或戲劇,各大劇院也會邀請外國劇團前來演出。近幾年來中國傳統題材也多被改變成歌劇或舞劇,如國家大劇院改編的《趙氏孤兒》、《西施》,雖然褒貶不一,但這樣的形式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此外,中國傳統戲曲演出也呈現了回暖的形勢,京劇、昆劇等戲曲演出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極為頻繁。在戲曲舞臺下,除了白髮蒼蒼的戲迷,也不難發現有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戲曲愛好者。由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歷經十餘年而經久不衰,如今的巡演依舊是一票難求。而音樂會也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走進劇場或音樂廳,去欣賞小提琴協奏或是鋼琴獨奏。

在北京的在校大學生趙同學十分熱愛觀看演出,是名符其實的「文藝青年」。只要是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作品,幾乎都會去觀看。她說,累積自己一年話劇、戲曲等演出的觀看次數可以達到十餘場。雖然作為學生沒有固定的消費來源,但她都會儘量去選擇買學生票,或者低價位的票,這樣雖然觀看效果不是最好,但是能夠欣賞演出,自己就很快樂和滿足。在上海的上班族顧女士表示,由於舞臺劇價格較高,看舞臺劇的頻率還是無法超越電影,自己並不太喜歡看現在的新編的「白領劇」,但若是有感興趣的劇碼,她還是會買票進劇院觀看和體驗。

網路購票新方式  便利福利統統有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使得民眾獲得演藝資訊的管道更寬、更便利。「同城演藝資訊」通過網路就能實現線上搶票選座,有些還有同城快遞、上門送票等服務,方便民眾的選擇。

流覽好評劇碼的介紹、選擇喜歡的舞臺劇、線上購票選座、去劇場觀看演出、上網撰寫觀後感言……這已構成網路時代民眾觀看舞臺劇的一種普遍方式。如今,越來越多的民眾熱愛這樣的演藝產品、文化消費,可以預見,一個更盛大的演藝產品消費時代正在悄然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