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嫦娥三號探測器於12月14日21時11分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嫦娥三號在晚間9時起,從距離月球表面15公里高處開始下降,距離地面100公尺處懸停,利用感測器觀測著陸區「虹灣區」,避開障礙物、選點著陸。著陸過程歷時約12分鐘,全靠嫦娥3號自主控制,當監視螢幕顯示成功著陸的影像,北京太空飛行控制中心內科學家爆出陣陣掌聲。
在嫦娥三號降落後兩個多小時,地面人員確認條件許可後,便發送指令到探月車「玉兔號」,啟動脫離程序,15日23時許,「嫦娥三號」的着陸器和「玉兔號」在首次互拍成像試驗中,用各自攜帶的相機成功實現「兩器互拍」。「嫦娥三號」的着陸器拍下帶有五星紅旗標誌的「玉兔號」在月面行走的畫面,「玉兔號」拍攝下着陸器在月面上工作的情景。裝在嫦娥三號上、用來監察玉兔號行動的相機,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研發。身在北京飛控中心的理大教授容啟亮稱,探測器降落月球後相機運作正常,研究團隊都十分興奮,並在香港開香檳慶祝。澳門科技大學作為科學應用的核心團隊,也受邀參與了嫦娥三號探測資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多位博士和教授入選嫦娥三號科學應用專家組。
這是繼1976年蘇聯月球24號之後,37年來首度有無人探測器登月,也是第三個自力在月球軟著陸的國家。探月工程二期副總設計師孫輝先說,這意味著中國具備獨立進行太空天體就位探測的能力。「嫦娥三號」攜帶的探測儀包括:將首次在月球架設的月基光學望遠鏡,可隨月球自轉觀測天體;極紫外線相機能觀測地球周圍離子層;探月雷達可測量月殼淺層結構。這是人類能首次直接探測30米深度內月壤層結構與厚度和數百米深度內月殼淺層的結構。此外,為應對月夜情況下零下15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防止儀器設備凍壞,嫦娥三號熱控系統中採用放射性同位素熱源(RHU),這是中國太空探測活動中首次應用核能。
「嫦娥三號」配備的近紫外月基光學望遠鏡,可說是人類首次把天文臺架到月球上,實現在月球上觀測恒星、星系和宇宙的理想。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電離層和磁層的幹擾,屬於高度真空,沒有各種人為的光汙染和電磁輻射汙染,月球上也幾乎沒有磁場,因此這台望遠鏡將比地面望遠鏡看得更遠、更清晰,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天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