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天氣為何今年多?
大陸「北澇南旱」成未來趨勢?
今年夏季,大範圍高溫天氣席捲中國大陸南方地區,持續高溫,酷暑難耐。大陸氣象台發佈的高溫預警次數也創近年新高。與此同時,歐洲、北美等地也出現了持續高溫。一時間,高溫天氣的密集節奏讓我們感受到異常。高溫緣何如此「肆虐」?
副高壓勢力「難逃其咎」
8月份某日,中國大陸出現今年以來最強勁的高溫天氣,中央氣象台監測顯示,35℃以上的高溫面積約158萬平方公里,40℃以上約7萬平方公里,均達到今年以來最大值。
從當日的監測來看,湖北、湖南、上海等9個省市的104個國家級觀測站出現了極端高溫事件;新疆、江蘇等5個省區的極端高溫天數都超過了歷史極值。雖然隨著副熱帶高壓勢力的逐漸減弱,今年8月中旬後,大陸南方地區高溫強度和範圍明顯減弱,但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部分地區的溫度仍然在35℃以上,持續時間比較長。究其原因,氣象局專家表示:「今年主雨帶提前北移,南方地區長時間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之下,形成高溫少雨天氣,這是造成南方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的主要原因。」
從氣象學的角度來看,正常年份裡,每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隨著夏季風的向北推進,中國大陸的主雨帶會北推到華北、東北地區,形成雨季。此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以晴朗少雲天氣為主,夏天增溫和太陽輻射增溫在這時都比較明顯,一般也容易出現高溫天氣。但今年由於主雨帶提前北移,南方地區長時間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或者是大陸高壓的暖高壓控制,影響範圍廣、強度強、持續時間長,因而就造成了南方大範圍的持續高溫天氣。
除了副高壓勢力強以外,大陸氣象局專家表示,還有另外兩個因素不容忽視。「一是北方地區的冷空氣雖然比較活躍,但勢力弱,影響區域偏北;二是在低緯度地區的熱帶系統中,颱風或者熱帶風暴的勢力也比較弱,路徑又偏南。因此,冷空氣和熱帶系統都很難直接影響高溫區。」這無疑加劇了南方的持續高溫天氣。隨著持續的高溫,降水稀少,加之比較高的蒸發量,便造成了貴州、湖南、江西等地旱情的持續發展。
多因素合力的結果
表面來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勢力強是造成持續高溫少雨天氣的主因,但為何今年副高勢力如此強盛,且持續時間這麼長?對此,大陸氣候科學家李維京從氣候學的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從今年入汛以來的氣候特徵來看,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且位置偏北、偏西是持續高溫少雨的主要誘因,其中,有四個因素對助推副高勢力起到了主要作用。」
第一個是海洋因素。李維京表示,「今年海洋受到的東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風量都偏低,而整個西太平洋暖風地區的海風量偏高,這便有利於副高壓的增強和偏北。」
第二個是青藏高原熱力作用非常顯著。去年冬季,東部地區溫度偏低,但惟獨青藏高原的溫度很高。加之去冬今春,青藏高原很少積雪,可以接收到比較多的太陽輻射,因此,青藏高原在夏季便成為強大的熱源。「這個熱源有利於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於華北降水,不利於長江及江南地區的降水。」李維京解釋說。
第三個是中高緯度因素。李維京說:「從去年9月份以來,北極海冰便處於10多年來的低點,海冰減少吸收了較多的太陽熱量。而現在北極又處於負位相,正好有利於副高偏北,季風偏強,有利於華北降水,不利於長江及江南地區降水。」
第四個是全球變暖因素。由於全球變暖,使得副熱帶高壓向北擴大,並顯示出全球副熱帶高壓都向北移動的趨勢。因此,李維京表示,「從年代紀的視角來看,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大陸可能會形成北澇南旱的趨勢。並且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主要雨帶未來很可能向北移動」。
天氣現象未來趨勢
從全球氣候變化的視角來看,全球氣候變暖究竟會對天氣現象造成何種影響?對此,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教授胡永雲表示:「根據分析我們發現,今年的氣候特點與通過氣候模式預測的全球變暖的變化趨勢比較一致。」也就是說,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高溫乾旱等異常天氣現象很可能經常「光臨」。
胡永雲進一步解釋:「比如,我們使用了全球幾十個氣候模式進行降水預測:假定在21世紀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大陸北方的降水確實在增加,而南方的降水則在減少,但不至於減少到乾旱的程度,但北方的降水是增加的。」
副熱帶高壓的變化特徵,同樣受到了全球變暖影響。通過近幾年的氣候資料分析,胡永雲發現,隨著氣候變暖,副熱帶高壓的位置逐漸向北走,與此相對,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則在逐漸向南走。「雖然擴展得不是非常多,移動還是蠻緩慢的,但整體來講,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還是向北走的。」胡永雲表示,隨著全球變暖加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也逐步向北移動,雨帶又總是在副熱帶高壓的北部,因此,雨帶也就相應偏北邊了,這無疑加劇了南方的高溫少雨。
總體上可以看出,今年的南方乾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與全球變暖形勢緊密一致。但胡永雲強調:「不能說今年的溫度太高就是全球變暖,這並不意味著全球變暖,而是形勢相一致。」(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