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臺灣講師捐獻器官

救助5名廣東患者

徐佳佳

器官捐贈8月29日,首例臺灣民眾向大陸同胞捐贈器官者周仁的感恩分享會在佛山舉行。去年7月在南海工作的臺灣講師周仁因突發腦溢血死亡,家人捐贈了其腎、肝、眼角膜、心臟等器官及遺體,包括佛山3名患者在內的廣東5名患者接受了周仁「生命的禮物」。昨日他離世一周年,周仁父母和3個受贈佛山家庭跨越海峽,首次見面,共同緬懷這位生命的捐贈者。

手術前,焦慮的待捐者和突然離世的老師

家住南海平洲的盧富傑一直在房地產行業工作,經營家族生意。去年只有30歲的他,從來沒有想到會得上尿毒症。

「要是沒有合適的腎,我就只能等死。」盧富傑回憶1年前,坦言很焦慮。而2012年5月就開始住院的他,已經足足等了兩個月。與他命運相同的還有佛山人崔偉強和周照熙以及廣州、深圳的2名患者。

其實跟他們一樣焦急等待的人還有很多。「全國每年就有3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佛山市一醫院院長王躍建坦言,「但實現移植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每年排隊希望找到合適腎源的100多位病人中,只有10—20位可配對成功,其他器官匹配成功的概率都在10:1左右」。

周仁對這些很少瞭解。那時,這位從事金融工作的臺灣講師已來大陸工作10年,而到佛山僅僅4個月。「他很想在大陸有一番作為,到佛山工作感覺很有歸屬感,就天天努力工作」。周仁的母親陳春櫻在7月11日還接到了兒子報平安的電話,「笑嘻嘻的,還特別幽默講了一個段子,叫我來佛山玩」。

「他是個口才特別好的人,開朗活潑,喜歡看動漫。」周仁父親鍾平福眼中的兒子性格完美,但唯一的缺點就是「工作狂」。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周仁突然就倒在講臺上」。陳春櫻和周仁的父親鍾平福已經忘記了當天接到兒子突然昏倒的電話時的第一反應,「反正一時間難以接受,為什麼很健康的人就這樣走了?」而醫生給出的死亡原因是「飲食和運動的問題」。但老夫妻更願意相信,「他就是太認真工作。以前他是學美工,畫圖的,偏偏轉到金融這行,能不拼命工作麼?」

於是,事後才知情的盧富傑才明白他和周仁曾經有過「交集」,「都沒日沒夜的工作,身體累壞了」。

手術中,「我們都在想,他該是個多好的人」

盧富傑是在2012年7月20日左右知道自己有了合適的腎,但是他和另外兩位佛山病友並不知道那珍貴的禮物來自於誰。「家裡人告訴我是個臺胞,其他就不知道了。」盧富傑很想知道關於捐贈者的故事,但是醫院按照規定並沒有透露任何捐贈資訊。

而另一頭,老夫妻倆已經簽署了遺體捐贈認定書,但他們並不好奇誰將享用兒子的各個器官,而是擔心「必須趕快給病人,要是給了過期的器官,那就不能救人了,周仁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

盧富傑其實開始不太能理解把親人的器官捐贈出來的人。而他的觀點在老夫妻看來,多少有點「反應過度」。

「我們是化小愛為大愛,把器官捐出來就是延續生命,人只有身體的使用權,沒有永久的佔有權。」夫妻倆很堅定地填寫了器官捐贈書,儘管海峽兩岸從未有過此類案例,跨越海峽的捐贈手續又如此繁雜。「他是個善良的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遵循他性格的遺願,儘管他沒有明確說過要捐贈」。

儘管有濃厚的臺灣腔,一個僅自稱是「只是在公家做事」,一個是在「市場打工」,夫妻倆的這些話在分享會上,包括前衛生部副部長黃杰夫、中科院院士劉允怡在內來自全國各地的聽眾心裡卻有了「激水穿石的動魄聲音」。

「那是按照他意志的決定,那他該是個多好的人?」手術到來時,盧富傑不停想像那個挽救了他,挽救了他的家庭和他兩個同命相憐的病友和家庭的臺胞,「長什麼樣子,聲音怎麼樣,我要跟孩子怎麼說他的故事?」

手術後,一個埋葬花城、三個延續生命

於是,手術結束後,盧富傑到處搜尋周仁留在世間的點滴,「我該怎麼紀念他?」

一年的時間裡,手術當天出生的「小賓賓」聽得最多的是爸爸講述的「周仁的故事」,盧富傑很喜歡跟兒子說「曾經有個臺灣叔叔救了爸爸,救了我們家」。

而崔偉強和周照熙也在找周仁的影子,「想去臺灣看看他長大的地方,總感覺那裡很親切」。但是,老夫妻倆並不想讓他們知道更多。所以,眾人覺得,「我們不想打攪他們的生活,只要他們健康,我們就放下了最後的擔心」。

不過,在大陸方面對「大體捐贈」有關工作的需求下,夫妻倆還是來到了佛山。於是,在眾人的關注中,未曾謀面的4個家庭有了第一次久違的會面。

「一點陌生感都沒有,就像看到親人」,四個家庭有共同的感受,「周仁的生命在延續」。

崔偉強帶了「行通濟」剪紙給兩位老人,眼中噙著淚花;盧富傑帶著「小賓賓」認爺爺奶奶,「臺灣那還有親人」;周照熙拉著老夫妻的手,「沒有你們,也許就沒有現在的我」。

如今,已經埋葬於花城的周仁長眠於新塘墓地,時常來看望他的盧富傑、崔偉強和周照熙在心中承諾,「要少喝酒,以後跟你一樣捐贈器官,珍愛這生命的禮物」。(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