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為何難回遷?── 哈爾濱棚改專案追蹤
新浪網民日前發微博稱:「哈爾濱市土地儲備中心哈爾濱西客站地區建設辦公室分中心,一直沒有進行回遷房建設,致使上萬居民無家可歸,政府不作為。」回遷遙遙無期 補貼直線上升
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民主地區棚改居民王太雨而言,因為回遷房遲遲沒有建成,近4年的時間裡,一家六口靠租房度日,實在難熬。啟動於2009年9月的哈爾濱市道里區民主地區棚戶區改造專案,涉及被拆遷居民3597戶、公企單位24戶。
時至今日,回遷安置建設區域仍有1戶企業未搬遷,另有4.3萬平方公尺集體土地正在組織實施徵收,已經臨時遷移的居民因回遷房沒有建成仍在外漂著,最長的已近4年。對於網民的反映,負責棚改專案開發建設的哈爾濱西部地區開發公司副總經理許莊回應:「回遷房目前確實沒有建成。」
4年,不僅無法回遷的居民多有怨言,就連當地政府也頗為頭疼,因為拆遷成本直線上升。據哈爾濱道里區房屋徵收辦公室主任李凱峰介紹,支付的臨時遷移補貼2010年全年為764.11萬元,而2013年上半年就達到2000多萬元。項目啟動以來,財政共支付臨遷補貼等7419.26萬元。
群眾質疑不作為 政府抱怨補償高
回遷房遲遲沒有建成,原因何在?網民所說的「政府不作為」的觀點在群眾中具有代表性。而在政府工作人員來看,部分群眾補償要求過高,房屋徵收難度大是主要因素。
哈爾濱道里區房屋徵收辦公室主任李凱峰說:「徵收難度大,導致回遷安置建設區域無法淨地,房屋不能按期啟動建設。」據李凱峰介紹,這個專案徵收區域屬於城鄉結合部,土地權屬複雜,涉及國有土地54.7萬平方公尺,集體土地4.3萬平方公尺。既有住宅用地、工業用地、軍事用地,又有宅基地、耕地,徵收戶數多。但關鍵原因,還是居民對補償不滿意,因此不搬遷。據許莊介紹,約70%的居民是2年以前搬走的,有的居民今年5月份才搬走。
在當地政府看來,是部分被拆遷人試圖「躺」在政府身上,通過拆遷獲取不當利益,補償訴求嚴重超出政策範疇。在群眾看來,有的棚戶區改造專案變了味,成為政府聯合開發商斂財攫利的工具,「憑什麼你們掙那麼多,給我們這麼少補償呢」?
李凱峰坦言:「政府對民主棚改專案徵收工作之難、情況之複雜估計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徵收進度,給群眾生活造成了不便。」
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劉衛民說:「拆遷補償的確是難題,但棚改就是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遇到難題不能回避退縮,要積極主動解決。政府還應讓棚改對象有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對於群眾合理訴求要滿足。」
明確時間表 不再失信於民
為保證臨時遷移的居民早日回遷,道里區政府等相關部門目前已採取三方面措施:一是採取邊實施徵收、邊啟動回遷房建設的超常規建設方式,先期啟動6棟高層和1棟多層建設,其中3棟已經封頂;二是依據徵收補償安置相關規定,在原有臨遷補助費每月每平方公尺20元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倍,確保居民生產生活不受影響;三是對於部分在臨遷期自身難以解決居住問題的被拆遷人,由政府負責幫助解決臨時周轉安置用房,切實保障其住有所居。
目前,回遷時間表也已明確。許莊說:「剩餘13棟回遷房,待今年10月建設區域完成徵收淨地後將立即全面啟動建設,計畫2014年完成主體建設,預計在2015年實現回遷進戶目標。」
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李凱峰表示:「在加快施工建設的同時,有關部門將及時向群眾公開目前徵收工作進展和回遷房建設情況,耐心細緻做好群眾信訪問題的解釋工作,並幫助臨遷居民解決生活上存在的困難,全力爭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
對於回遷,王太雨說:「要說不著急那是假的,肯定希望早點搬回去。現在政府給我家的臨遷補貼每月有近6000元,我租房花1000多元,父母住在親戚家,每個月還有富餘,對政府的安置是滿意的。」
哈爾濱市道里區民主社區棚改專案遇到的「拆遷難」「回遷難」問題並非個案。在劉衛民看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棚戶區的拆遷成本持續提高這是一個客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他說:「關鍵是要在衡量拆遷成本過程中,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相互制衡的協調定價機制,通過不斷協商得到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特別要重視拆遷之前的利益協調過程,如果得不到大多數居民同意,就不應急於推進拆遷方案。」
對於已經明確的回遷時間表,居民和專家都表示,政府承諾一定要兌現,不能再失信於民了。(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