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會議近日結束了主要議程。本次會議以「全球性挑戰、全球性解決方案」為主題,在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審視金融市場風險、反思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出現不少新提法和亮點,反映金融危機發生五年後,各國決策者和財經界專家的階段性總結和最新政策思考。
世界經濟三速復甦
與過去幾年全球經濟復甦呈現「南高北低」的雙速格局不同,IMF認為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也出現了分化,當前世界經濟開始走向「三速復甦」。其中,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位於「高速」增長版圖,美國「中速」增長,歐元區和日本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短板」。
同時,IMF一方面認為全球經濟前景較去年10月有所改善,一方面又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至3.3%。在這看似矛盾的態度背後,其原因在於,雖然美國「財政懸崖」警報部分解除和歐元區解體危機暫時緩解,降低了世界經濟面臨的重大下行風險,提振了金融市場信心,但這還未轉化為實體經濟的增長。
與會人士對全球經濟復甦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歐元區。賽普勒斯救助行動的後續風險、義大利政局不穩的因素以及歐元區週邊國家的脆弱性將是歐洲短期面臨的主要挑戰。IMF認為,歐元區仍是世界經濟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德國財政部長也承認,期待歐元區未來幾年經濟快速增長不切實際。
新舊金融風險交織
IMF認為,金融危機遺留下來的「舊風險」和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新風險」對全球金融穩定構成威脅,如果決策者應對遲緩,可能釀成新的金融動盪。
對發達國家寬鬆貨幣政策效果和負面影響的討論是本次會議熱點之一。發達國家主要強調維持寬鬆政策可以促進國內經濟復甦,新興經濟體則認為應關注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負面溢出效應。
IMF一方面肯定寬鬆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復甦的作用,稱還未發現其危及金融穩定的跡象,另一方面也警告說,維持寬鬆政策時間過長會加大全球金融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低利率政策會鼓勵金融機構過度冒險、加大杠杆,可能催生資產泡沫;寬鬆貨幣政策會給新興經濟體帶來負面溢出效應,使新興市場對國際資本流動更加敏感;發達國家央行最終退出寬鬆政策時可能出現失誤,造成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引發新的危機。
探求合理政策組合
IMF舉辦的多場反思金融危機後宏觀經濟政策的研討會是本次春季會議的一大亮點。在這些研討會上,多位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就貨幣、財政、匯率政策和金融監管等問題總結經驗、提出建議,以探求合理的宏觀政策組合,促進經濟增長。
這些反思也體現在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IMF的決策機構)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上。與會者認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不能只靠單一的政策工具,而應根據實際情況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新加坡財政部長尚達曼特別強調,要實現這三項政策組合的平衡,應更加注重中期的財政整頓和結構性改革,而不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新華社國際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