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楊
按照現在台灣社會對居民來源地(「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劃分的方法而論,吳國禎教授是個道道地地的「本省人」。他1947年出生在台灣花蓮市。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他從台灣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1976年獲得奧克拉荷馬大學化學博士。就是在美國求學期間,他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大陸,包括社會的體制和毛澤東的思想。
在美留學期間,他還積極參與了海外留學生發起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成為其中的積極推動者、參與者和骨幹。1975年,他輾轉歐洲第一次赴大陸訪問。1977年,他來到北京工作。其時,大陸正處在「文革」剛剛結束,因為還沒有撥亂反正,大陸到處仍舊有「文革」的遺跡。而同一時期的台灣,已經進行了「十大建設」,台灣經濟發達程度已經達到亞洲經濟體的前列。
來到北京後,他進入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工作,先後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5年後,他又轉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除了教書育人,帶學生科研外,近些年的他十分關心兩岸青少年的交流,他多次參與各種調研、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還走訪多所高校與台生面對面。他以對台灣青年了解的優勢,向有關部門積極獻務實之策。
讓台灣青少年了解歷史很重要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辦公樓3層的吳國禎辦公室裡,談到兩岸青年交流話題,他開門見山。
由於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李登輝執政,到2008年前的陳水扁時期,台當局通過修改教科書,歪曲和篡改歷史,在歷史教育上全面「去中國化」,導致近20年來台灣島內青少年出現了認同危機,即使2008年到2016年初的國民黨重返執政8年,也沒對這些歷史教科書進行徹底撥亂反正,加上蔡英文自去年上台一年來進行的「切香腸」式的「柔性台獨」,讓「中國」這個詞在台灣青少年中漸行漸遠,甚至出現「仇恨中國人」的現象。
越是有人要「去中國化」,加強兩岸青少年的交流越有必要。不過,在吳國禎看來,近些年兩岸開展的橫向交流,如尋根之旅、中華文化之旅,各種夏令營和冬令營方面的交流已經相當充足。然而,為什麼很多台灣青少年,包括在大陸上了幾年學的台灣青年回到台灣後,對大陸的體制,社情還是不了解?
吳國禎認為,固然有島內「台獨」勢力和社會「反中」氛圍的影響,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社會和青少年缺乏對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的中國歷史缺乏認識:包括辛亥革命、四一二事件、九一八事變、紅軍長征、西安事變、南京大屠殺、八年抗戰、國共內戰等,而核心的是很多人不了解台灣問題的形成與由來的歷史。對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陸發展,和之後大陸遇到的挫折和不屈不撓的奮鬥歷史、取得今天輝煌成就更是知之甚少。而這些歷史知識的缺失,就容易造成對目前的兩岸關係的認識扭曲。「造成這種對近現代史認知的缺乏,源於一種特殊的歷史背景。」吳國禎說,以我為例,如果不是上個世紀70年代去美國上學,在美國有機會了解到大陸的社會制度和毛澤東思想,你能想像大陸和毛主席在我心裡是什麼印象嗎?
吳國禎說,從他記事起,接受的就是「反共」的愚民教育,當時的蔣介石當局在教科書中將中共完全描述成壞人,在他們的教科書裡、電影、故事裡,大陸到處是恐怖,到處是民不聊生……在台灣的教科書裡,將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遊擊隊描述為「消極抗戰,製造摩擦,積極擴充地盤」,對「皖南事變」等國民黨做出的一個個慘案則隻字不提。
「直到美國後,我從外國人寫的材料中接觸到中日甲午戰爭以來的真實歷史,懂得了四一二事件真相、皖南事變始末,以及抗戰後蔣介石發動國共內戰的原因,知道台灣問題的形成過程。」吳國禎說,現在台灣在檯面上的人,無論藍營或者綠營的,我們年齡都相差無幾,他們的歷史觀其實和我當時在台灣時候一樣,接受的都是「反共」教育。除了綠營有「台獨」觀外,在歷史教育上,歷史觀形成中,藍綠接受的都是一樣史觀教育,「直到現在,在台灣,無論藍綠,實際上都從歷史教科書中繼承了反共色彩。」
吳國禎說,過去台灣的國民黨推行「反共」愚民政策,現在台灣的年輕人未必也信這套東西。但是台灣方面現在有所謂的「去中國化」的現象,而其本質,乃在去除兩岸歷史、社會和政治聯結的本質。因此,他建議,對台的青少年學生的交流項目可以重視與民國歷史有關的課題,這是一個較容易的切入點,也更容易讓台灣的青少年學生了解台灣問題、兩岸問題乃至國共問題的來龍去脈。
此外,吳國禎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台灣,有幾位著名的「名嘴」,他們在大陸讀過博士,經常在台灣電視的政論節目中對大陸體制和政情進行歪曲事實式的「解讀」。因為這些人在大陸讀過書,被認為是大陸通,所以台灣很多人信他們,因此他們對大陸的體制和政情歪曲「解讀」誤導了很多人。而造成這些人歪曲大陸體制和政情的原因,固然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更多的應是這些人對大陸相當不了解,可以說是幾乎無知的。
吳國禎說,在調研中,他還發現很多在大陸讀書的台灣學生上完了幾年碩士、博士,回到台灣連大陸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什麼都不知道。幾年的大陸學習對大陸都不了解的人,還真不是個別的情形。
吳國禎說,凡是有台灣學生學習的大陸高校,都應該開國情教育課,開中國歷史,尤其是近現代史的課,要讓這些台灣學生了解大陸的情況,了解歷史。我們自然不會強迫他們接受,但不能不讓他們有了解國情、社情和歷史的機會。
關鍵問題不能不爭論 應建構兩岸認知共同體
「年輕人都有一個塑造的過程。」吳國禎舉例說,有一位前來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台灣女生,她從大陸畢業回到台灣後,又赴美留學,她把這一舉動稱為:我已經來過大陸這個最大的「共產國家」,準備再去美國這個最好的「民主國家」。「這就說明大陸目前對台生的教育工作存在不足。」吳國禎感慨道。
吳國禎說,他在調研中發現,現在有很多台灣學生來大陸唸書、交流,然而一些有台生就讀的大陸高校老師,往往出於擔心破壞氣氛或被人做文章,在「台獨」、日本殖民等問題上採取不爭論的迴避態度。台灣學生回到台灣後還是認為兩岸是「一邊一國」。吳國禎認為,這些問題不可以不爭論,大陸高校應理直氣壯讓台灣學生了解中國近代史、了解台灣問題,國共鬥爭歷史的來龍去脈,當然也要了解台灣同胞可歌可泣的抗日歷史。
當然,吳國禎同時也指出,由於兩岸社會制度差異,不同的台灣青年社會心理認同問題有各種原因。就像我們大陸的學生也有東西南北,城市、鄉村的區別一樣。在對待和處理台灣青少年的「台灣主體意識」的問題上,不可簡單化,要正確區分它和政治上概念的不同,要正確對待這個現象。台灣青少年的「台灣主體意識」問題,其實也有很大部分與「台獨」、「去中國化」是沒有關係的。
對於來大陸唸書的台灣學生,吳國禎建議,要「熱情關懷,一視同仁,嚴格要求」,切忌對於其不合理要求,隨意遷就。對於台灣學生要鼓勵、要求他們和大陸的學生共同生活、學習,鼓勵參加學校社團、關注社會活動。他指出,切忌學校出於主觀的「好意」,強制將他們和大陸學生分割管理。他建議,大陸可考慮擴大對台灣學生的招生,有條件的學校可辦預科班,以提高基礎不足的學生。他說,這點可以參考國外的大學對於外籍學生類似的做法。
吳國禎對於島內輿論在兩岸關係和國家民族認同方面出現的「台獨」或「皇民化」思潮不認同。他說,我們應結合時代的背景、以開放的格局,從時間和空間的緯度來看待台灣問題。對歷史要全面地觀察,歷史的大是大非要明確,要客觀看待問題,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在所謂的尊重歷史多元的角度下,弄得沒有是非了。
「比如,在『日治』還是『日據』問題上,台灣人首先要把歷史弄清楚是怎麼回事情,客觀地了解、正確地分辨歷史事實。這不是偏見,客觀不客觀的問題,是你的立場的問題:你是站在日本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台灣的立場上看問題。因為一些台灣人對歷史不了解,才會有日治與日據的爭論。」吳國禎說,這也不是什麼多元化的問題,如果你能站在日本的立場上,我們難道就不能夠站在台灣的立場上嗎?吳國禎說,現在很多台灣人站在日本的立場上看問題,談到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叫做日治。如果你是站在日本統治的立場,講日治沒得說,但你是台灣人,對不起,你要講日據———日本把台灣給佔據了。吳國禎說,這不是一個尊重多元化的問題。
吳國禎認為,現在台灣的所謂多元化其實是沒有是非,這不是多元的問題,先把這個弄清楚。現在台灣就是在所謂的尊重歷史多元的角度下弄得沒有是非了,核心點在這裡。
(原載於《人民政協報》2017年10月14日第5版,本文經吳國禎教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