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林素卿
編按: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從事電影、女性文學和大眾文化的研究。本文是2017年10月31日,於北京舉行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觀影見面會」的文字整理稿,將提問刪去,只摘錄戴錦華的回答,內容未經當事人審閱。
《銀翼殺手2049》只是一個尋父故事
我對續集電影和翻拍電影都不太抱期待。雖然永遠有反例,但總的說來,續集和翻拍電影基本上都流於效顰。我覺得《銀翼殺手》也有這個嫌疑。我自己的總體感覺是,導演的高下還是有區分的。我更喜歡舊版。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是整個大的時代變了,或者說世界變了。
前一部是誕生於82年,82年的時候儘管世界已經是處在一個比較低迷的狀態中了,但是人們依然有去直面殘酷,或者直面問題的那種勇氣。而現在我認為,這種勇氣已經散了。人們如今更希望去相信。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既然別無選擇,我們只能選擇相信,選擇承受。或者是說,我們只能在這個不理想的世界之中去追求「小確幸」。
我覺得是這樣一個變化,使得新版更多地只是一個尋父故事。當然這又是另外一個大的文化命題了:為什麽在今天這個世界上「爸爸」突然成為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思考,就不在這裏展開了。
世界電影還能不能發展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我必須非常真誠地回答:世界電影還能不能發展下去,取決於中國電影。
大概20年前,我就聽到了這個說法,我在某種程度上也認同這種說法:電影已經成了黃昏工業。數位媒介的出現,各種各樣的移動平台,各種各樣的Screens,都在撕裂銀幕。但是突然出現了強大的中國電影市場,無疑是給世界電影打下了一劑強心針。全世界都因為這個龐大的中國而躁動。但我必須要說,如果中國只能為世界電影提供一個市場而已的話,那它就並不能真正刺激世界電影的復興。
只有中國電影自身強大起來,同時我們還有這麽強大的市場,才談得上中國電影將為世界電影帶來什麽。《戰狼2》的評價我們先拋在一邊,但《戰狼2》向我們展現了中國電影的潛在市場到底有多麽大。而且我認為這個潛力還遠不止《戰狼2》所展現出來的這部分。所以我認為,只有中國電影自身強大起來,同時借助於我們擁有如此強大的已有市場和潛在市場,它才談得上為世界電影提供縱深,提供未來。
中國電影需要自己的標準
我記得93年的時候,幾乎全世界所有的A級和B級電影節,都有一部中國電影獲獎,但是那個時候的整個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崩潰了,中國的電影市場也基本上不存在了。大部分電影院在那個時候都轉行了,變成了俱樂部、舞廳和撞球廳。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那個時候並不是一個中國電影真正繁榮的時期。所以我想引用侯孝賢導演的一個說法:「我們從來沒有夢想過藝術電影能夠一統天下。」當只剩下藝術電影的時候,它表明的恰恰是電影的一種萎縮。我們希望商業電影做大,我們希望商業電影撐出一個大大的空間,藝術電影在這個大大的空間裏有一個自己的地方就夠了。
但現在中國電影的問題是太過商業化、太過資本化,完全沒有給多樣化留出空間。事實上每年(國內拍攝的)800部電影中有很多藝術電影,但是這些電影沒有機會進入市場,沒有機會和觀眾見面;那麽當然還有更多的藝術電影沒有能夠拍攝,就胎死腹中了。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意義上,我依然對現狀持樂觀態度。因為現狀為我們提供了可能性,然後我們在此基礎上去爭取讓這些可能性變為現實。
而且我再退一步說,我認為國際得獎不是唯一的標準,甚至不是主要的標準。我們的第五代導演,得那麽多獎,動不動就「三節王」「兩節王」的,這種狀態本身不是很正常,甚至說不是很健康。今天我期望中國電影更多元化、更繁榮,能夠擁有自己文化的素質和藝術的水準。但是我最大的夢想是我們能夠建立起自己的評價標準——不是好萊塢的標準,不是歐洲電影節的標準,而是我們自己的標準。
看50部有質量的電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
我一直相信、而且我自己一生也受益於這件事。有句話說「看50本有質量的書,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模仿這句話,我覺得可以說「看50部有質量的電影,足以改變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文學藝術是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寶藏——人們常說「帶一本書去荒島」,或者要我說是「帶一本書去監獄」——當你的什麽都被剝奪的時候,只有你的內在的記憶是別人無法剝奪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該為我們是人類感到慶幸,因為我們能夠主動去選擇、主動去接受,主動去閱讀、主動去記憶。所以從這一點上,小說、電影、詩歌……文化和藝術,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直接和具體的。
但是在另外一個意義上,我必須說:它不等於生活,它不等於生命。它是生活和生命的一種形態,或者說一個層面。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之中,我們生活的基本狀況其實是,以血肉之軀面對機器——權力的機器、資本的機器、物質主義的機器……在面對這樣的機器的時候,我們不用自欺欺人:精神是脆弱的,文化是無力的。但當我們面對這些機器的時候,我們也唯有靠著我們的精神和文化,我們才能站直了別趴下。
我活到這個年齡,我之所以敢無保留地給你們推薦這些東西,這些經典電影,因為在我一生中的很多時刻,在我遇到的很多熬不過去的時刻、絕望的時刻,我覺得所有這一切都在幫我。或者說,它們已經成了我自己。
趣味和評判標準越來越單一
這門課程選了52部電影基本上是我確定的。我在選擇的時候大體上有三點標準:第一點是我認為在電影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在電影藝術的發展當中起到過轉折點、或者說標識性作用的影片;第二點是我盡可能照顧作為電影大師的導演,希望每位大師都能有一部代表作出現在裏面;第三點是絕對主觀的,就是我之好惡。
實際上有一種東西非常重要,但又非常難以分析的,就是趣味。一個人的趣味當然是歷史性的:你生在什麽樣的時代,成長於什麽樣的環境,遭遇到什麽樣的藝術作品。所以它既是歷史的,又是帶有相當的偶然性的。我任教三十多年了,我一直堅持著這個東西:當我面對學生的時候,我首先要忠實於我自己。只有忠實於我自己,我才能把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東西真實地展現出來。
當然,片單最後也做了一些調整。會有一些朋友給我建議說,這是大家都愛吃的菜。那麽對於這些菜,我的態度第一是,我不愛吃的菜堅決剃掉。但是我也接受了一些我也可以吃的、大家都愛吃的菜。但這個部分所占的非常小,基本上是按照前面的三個原則來選擇的。我希望它代表一個高度。
我覺得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趣味、我們的評判標準越來越單一化。這樣會使我們的人生也變得越來越乏味。所以我依然認為,電影是到迄今為止,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個窗口。只要你不是被單一的趣味所限定,從這個窗口望下去,這個世界上發生過的、正在發生的和即將發生的一切問題,都在你的視野裏。